【主編的話】
2024年世界棒球12強賽(2024 WBSC Premier 12)的B組預賽11月13至18日在台灣舉行,全台媒體及社群上幾乎都是相關新聞,而台灣隊寫下該賽事的史上最佳成績,晉級四強賽,將於11月23日再次對戰日本。
不過第61屆金馬獎將在同一天登場,台灣媒體紛紛談論兩場活動「強碰」,恐怕會掀起「收視大戰」。
這屆金馬獎寫下兩個歷史成績,分別是最多外國籍電影人入圍,包括首度有泰國演員角逐最佳男主角;這次也是最多作品報名參賽,總計718部,中國電影就有276部。
影評人翁煌德接受《田間》訪問時表示,雖然報名的中國作品數量增加,但仍以獨立電影為主,因為較不涉及商業回收考量,而《一部未完成的電影》、《空房間裡的女人》、《三個羯子》等影片是中國導演的作品,但出品國不是中國。
「我覺得這件事情當然是好的,因為這些作品本來可能就很難在中國市場做商業發行或發表,所以他們透過金馬獎,透過參賽被看見。」翁煌德說道。
在迎接金馬獎和棒球賽到來前,《田間》發刊這天遇到全香港媒體關注的「47人案」宣判。
專門進行司法新聞報導的香港媒體《法庭線》(The Witness)在西九龍裁判法院訪問排隊旁聽的新聞系學生Chris,他認為活在這個時代,就有見證的責任,且不是只有記者能記錄事件,電影和小說都是紀錄的方式。
非常感謝訂閱的大家,歡迎來信建議想看到的相關議題報導,並給予指教。
簡恒宇
【請教一下】
金馬獎對台灣以外華語電影的意義
影評人賈選凝:它(金馬獎)其實是能夠輻射整個泛華語地區,它可能不會像其他的(獎)很在地性、偏內部的取向,因為它輻射的範圍夠廣。金馬獎是有一個很強的向外輻射的效果,還有它的包容度也很強,所以就會吸引到非常多不同類型的,然後不同地區的(作品)來參加。
地下電影/影評人王祖鵬:自由與能見度。
華語地區所指的電影創作系譜,除了台灣,不外乎中國、香港以及新加波、馬來西亞的東南亞範圍。首先是自由,以這屆為例,當我們看見中國導演《沃土》王小帥、《三個羯子》葉星宇、《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婁燁——在中國禁演(更別說參加本土獎項)的電影,出現於金馬獎入圍名單時,就得以判斷金馬獎對於自由的肯認。
電影不脫政治,但金馬獎也一再展示對於電影競賽的態度——是不以政治拒絕作品;而是以藝術成就為基準。在中國(影響至香港)審查與限制益發嚴重的當代,這是重要的意義。
再來是能見度。星馬地區的電影製作不若中港台成熟,且比較之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仍未見相對份量的電影獎項;於此同時,金馬獎之於國際影壇(或是觀眾)是能辨識的招牌,入圍乃至獲獎會產生一定的聲譽,有助創作者發展;馬來西亞的張吉安就是從金馬獎逐步走向世界,這是重要的意義。
無影無蹤/影評人翁煌德:目前對其他地區的華語電影來說,都是一個被看見的機會。
這幾年我們其實可看到主要有兩個現象,第一個就是東南亞的電影出頭了,比較有一些作品來參加,再來是有一些是中國獨立電影,但出品國可能不是中國,要說是其他地區(作品)的話也很難這樣說,因為它可能是在中國拍的,可能是中國導演,我會覺得這幾年一個最大的轉變。
只是今年有一部比較特別的案例,一部尼泊爾的電影《香巴拉》其實是一部藏語的電影,我覺得華語(電影)怎麼去定義,未來可能是金馬獎會面臨的一些質疑和挑戰。
確實東南亞電影開始有比較被看見的機會,這件事情有一個方向,金馬獎的鼓勵可以讓這些地區的華語創作者更有動力去創作。這幾年其實大家也開始發現到,這些地區的作品有可觀之處,在華語電影的發展上面,還有非常有潛力的空間。
這幾年的華語電影開始有一個新的發展,就是說2019年開始,中國、香港的商業作品開始比較難來報名金馬獎之後,台灣的電影工作者也開始跟東南亞的電影工作者有更緊密的聯結和合作,那我覺得《默視錄》就可算是這幾年華語電影發展的一個縮影。
影評人郭朝河:台灣金馬獎之於大馬華人的意義,原本只是僅次於香港金像獎的「添花獎」。
儘管創辦年份早於金像獎,但80年代香港眾星雲集,尤其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每年電影產量達到300部以上,成了華人世界都認同的「東方好萊塢」。產業鏈成熟,片子類型多元,加上誕生一批國際知名影星,對當時深受香港粵語文化影響的大馬來說,金像獎的受關注程度遠遠拋離當時仍帶有一絲政治色彩的金馬獎。
直到2000年後香港電影沒落,台灣與中國電影發展崛起,金馬獎不限地域報名的優勢被看見,加上評審機制相對健全透明,賽果如同金曲獎一樣大都令人信服,促使大馬華人開始關注這個電影頒獎禮。
同時,過去10年大馬華語電影產業規模逐漸成長,不少大馬電影參與金馬創投且獲獎,《分貝人生》、《夕霧花園》、《南巫》、《富都青年》、《五月雪》等電影獲得提名,大馬電影人參與度提高,伴隨著獨有華人文化在國際舞台被見證的價值,促使金馬獎超出原本電影榮譽的象徵,多了內在文化認可與人才驕傲的共情。
【熱門話題】
台灣媒體近期與緬甸有關的熱門新聞,是《自由時報》11月13日獨家報導20歲女子應閨密「免費旅遊」邀請去泰國,結果被擄去緬甸的電信詐騙園區。3天後,《自由時報》再次獨家報導指出,另名18歲女子被同學慫恿去泰國「搬黃金」賺錢,結果疑遭拐騙至緬甸。
緬甸軍政府領袖敏昂萊(Min Aung Hlaing)11月5日出訪中國,隔天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會面。根據《新華社》報導,李強提到深化戰略合作,並打擊網路賭博及電信詐騙等跨境問題。
而在9月,香港媒體就有報導26歲男子看到「賺快錢」招聘廣告,被騙去緬甸電信詐騙園區,之後被救出的新聞。香港電台(RTHK)、《橙新聞》、《東網》等香港媒體報導李強和敏昂萊會面,標題紛紛強調「共同打擊電信詐騙」。
馬來西亞《光明日報》(Guang Ming Daily)同樣在標題提到此事,但《東方日報》(Oriental Daily News)和新加坡《聯合早報》(Lianhe Zaobao)的標題重點放在緬甸內部衝突,內文也沒提及電信詐騙問題。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Sin Chew Daily)使用台灣《中央社》的稿子,標題聚焦在戰略合作,內文有提到打擊電信詐騙。不同於上述媒體的標題有個重點,台灣的《聯合報》(UDN)僅稱「動向受關注」,內容也未提打擊電信詐騙。
緬甸的中文資訊平台《緬華網》同樣沒提到電信詐騙問題,不過緬甸唯一中文紙媒《金鳳凰報》(Golden Phoenix)有提到。
關注緬甸的新中文資訊平台《邊境之眼》(Border Eyes)聚焦商業交流,提到有緬甸華裔企業家跟著敏昂萊訪中,可是沒看到一些緬甸企業大亨的身影。
《邊境之眼》是由來自台灣的獨立記者楊智強與緬甸流亡媒體人合作成立,而他認為,緬甸內部很複雜,不能過於簡單看待。
田:希望台灣大眾,甚至全球的華語讀者如何看待緬甸議題和國際新聞?
楊:我不能說台灣人一定要關心緬甸,但緬甸正在發生的事,我覺得台灣人可以了解一下,然後回來看看我們自己的社會。
楊智強也向《田間》分享成立《邊境之眼》的動機及中長期目標,還有與其他中文媒體的不同之處,敬請期待即將發布的完整專訪內容。
若等不及,可以先看《田間》姊妹刊物《Lingua Sinica》已刊出的英文訪談內容,楊智強在其中談論緬甸媒體及當地華文媒體的情況。
【你知道嗎?】
在中國的媒體環境裡……
為何許多重大事故的死亡人數報導都在35人左右?網路上最常見的說法是,超過這個人數,事發地的市委書記級別官員就要下台,所以35人就成了「上限」。
實際上,傷亡人數標準是用於監察機關分級調查,其中特別重大事故(特大安全事故)是指3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重傷,包括急性工業中毒,或人民幣1億元以上直接經濟損失,就會由國務院監察機關(國務院事故調查組)參與調查。
《國務院關於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第15條寫道:「發生特大安全事故,社會影響特別惡劣或者性質特別嚴重的,由國務院對負有領導責任的省長、自治區主席、直轄市市長和國務院有關部門正職負責人給予行政處分。」
查看中國應急管理部近年發布的特別重大事故調查報告,其中2022年4月發生造成54人死亡的湖南長沙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長沙市委書記吳桂英被記黨內警告,至今仍是市委書記,顯然市委書記級別官員要下台的說法不正確。
至於特大安全事故最初報導的死亡人數都在35人,或許是因媒體只能採用官方統計的數字。
現在你知道了。
【業界人事】
新任《人民日報》總編輯陳建文已於10月上任。
陳建文先前擔任中共廣東省委員會常委和宣傳部長,2024年4月任內有與到訪的馬英九會面。
出任廣東省委的職務前,陳建文依序在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市委宣傳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文聯)及中共中央和國家機關工作委員會任職。
自2012年十八大後,連續5位廣東省委宣傳部長中,已有4人出任中央新聞機構首長。除了陳建文,另3人為《人民日報》前社長庹震、現任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台長慎海雄、現任新華社社長傅華。
2024年9月,原總編輯于紹良升任《人民日報》社長,而他2014年當副社長時,曾帶領「2014大陸中央媒體負責人訪問團」到訪台灣。
【CMP要點】
中國《環球時報》前總編輯、現任評論員胡錫進的微博2024年7月開始停止更新,顯然是因未經批准談論三中全會而被噤聲。不過他10月31日重新發貼文,內容只是分享這段時間去河南、山西旅遊的心得。或許胡錫進的回歸是預料之中,因為他的專欄「Hu Says」依然在《環球時報》英文版網頁顯眼位置,可是擁有藍勾勾的X(前稱Twitter)帳號尚無動靜,似乎要VPN才能證明他仍可被信任。
更詳細內容可閱讀Alex Colville寫的《Hu Xijin Quietly Returns》。
11月8日是中國的記者節,這天前夕,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中國記協)公布「中國新聞獎」得獎名單,《新華社》2023年的《習近平全票當選中國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報導榮獲特別獎。由地方黨委宣傳部主導的融媒體中心,則在記者節當天辦慶祝活動,其中浙江省的《德清新聞網》報導提到,融媒體中心「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並稱新聞工作者「不斷開創新聞宣傳新局面」。1991年,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環在《新華社》60周年紀念會上表明,「新聞宣傳戰線」旨在全面準確地宣傳黨的基本路線。
更詳細內容可閱讀班志遠(David Bandurski)寫的《Commending a Compliant Press》。
在10月28日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7次集體學習上,總書記習近平強調要推進國際傳播格局重構,而各省主導的國際傳播中心就是此策略的重要部分。以在Facebook上有390萬人追蹤的「China Says」為例,原本內容都在講地方美食,卻瞬間變成談論政治,因為此帳號實際上是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運作,該中心直屬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即中共中央宣傳部。「China Says」沒有被社群平台註記是「國家附屬媒體」,還能投放廣告來拓展受眾,而這類帳號沒有數千,也有數百個。
更詳細內容可閱讀Alex Colville寫的《Cloaking What China S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