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新聞自由日(World Press Freedom Day)到來前夕,國際非政府組織「無國界記者」(RSF)5月2日發布《2025年世界新聞自由指數》(World Press Freedom Index),其中亞洲和華語圈表現最佳者仍是台灣,且排名上升3個名次,新聞自由程度位居全球第24名。不過RSF亞太辦事處倡議經理白奧蘭(Aleksandra Bielakowska)直言,台灣只是尚可等級,而要有所進步,不單是朝野政黨要有意願推動,媒體本身也要願意對大眾更加公開透明,重新獲得大眾信任。
RSF針對政治、法律、經濟、社會文化、安全五個項目進行評分各國與地區的新聞自由程度。對於台灣和新加坡的排名都前進3個名次,白奧蘭接受《田間》訪問時說,台灣表現比2024年提升0.91分,新加坡則下滑近2分,所以不能單看排名,重點在各項目變化。
白奧蘭指出,台灣在社會項目的評分有明顯成長,如同英國路透新聞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的媒體信任度報告顯示,台灣在這5年的表現,大眾對媒體的信任度從24%升至33%,「這是我們在台灣看到相當正面的發展」。

有政治意願改變很重要
問及台灣還有哪些進步空間,白奧蘭認為,當前重要的是朝野政黨有政治意願推動改變,包括促進、保護媒體的編採獨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負責監督的媒體不限於廣播電視,要擴大至報紙及網路媒體,還有增加公共媒體的預算,因為是最受公眾信任的媒體之一。
白奧蘭提到:「在台灣,輿論和政治人物常混淆公共媒體及國有媒體的角色,不懂公共媒體必須有獨立性,不應該也不會受到政府影響。」RSF的報告表示,台灣2024年發生罕見的政治干預事件,即政府施壓公視經營的英語新聞平台TaiwanPlus修改有關美國大選的報導。
2024年11月6日,TaiwanPlus報導美國大選新聞時,提到當選人川普(特朗普,Donald Trump)是「被定罪的重罪犯」(a convicted felon),結果遭到朝野立法委員痛批不恰當。
根據公視同年11月12、15日發布的聲明,TaiwanPlus編輯室認為使用該詞彙無不妥,只是用在不當的敘述脈絡,因此11月8日暫時下架此報導影片,修改內容後重新放上網站。公視強調,暫時下架報導影片不是主管機關文化部指示。
文化部長李遠11月9日出席國家人權博物館活動時告訴媒體,文化部在第一時間就向公視提醒事情嚴重性,但下架報導是由公視內部評議決定。
媒體公開透明有助信任度
儘管台灣的新聞自由程度是亞洲之冠,依然有許多人會說台灣沒有新聞自由,被問到該如何應對此情況,白奧蘭回道,大量媒體極化,總是分成兩個陣營,很難找到沒有政黨傾向的媒體,「我們看到聳動議題,缺乏重要事件報導,因為媒體試著關注能娛樂大眾的事,而有關(媒體)擁有者、財務,甚至(報導)準確度與更正流程全部缺乏」。
「我們相信最主要的建議是媒體開始對大眾完全公開透明」,白奧蘭告訴《田間》,RSF於2024年開始在台灣推動「新聞信任倡議」(Journalism Trust Initiative,JTI),此計畫已有全球約2000家媒體參與,「我相信此倡議能為台灣媒體環境帶來正面改變」。
RSF在2018年提出JTI。白奧蘭稱,JTI是媒體自身運作公開透明的認證,要分享擁有者身分、資金、營運方向和流程、是否有任何利益衝突等資訊,並由第三方獨立機構稽核,才能獲得JTI認證,且不單是資訊公開透明,還要展示編採作業符合倫理,而非政治立場,也不是基於擁有者的態度來做決定。
白奧蘭表示,亞太地區已有約200家媒體參與JTI,台灣則約10多家剛開始申請。中央廣播電台(RTI)2025年2月成為首個獲得此認證的台灣媒體,也是第一個華語媒體。
中港澳情況令人憂心
另外,香港和中國的排名各退後5、6名,排在全球第140、178名,同屬狀況惡劣。香港媒體強調,這是香港新聞自由等級首度被列為狀況惡劣。《光傳媒》(Photon Media)引述RSF報告稱,香港近年直接服從北京當局指示,公營的香港電台(RTHK)曾以無畏調查著稱,現在則是毫不遲疑地審查政府不喜歡的節目內容。
白奧蘭向《田間》指出,已關閉的《立場新聞》(Stand News)前總編輯鍾沛權、時任署任總編輯林紹桐被判刑,「這是香港史上首度因單純當記者而被判刑的情況」。2024年9月,他們被依「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名判刑,鍾沛權被處21個月徒刑,林紹桐則因病情不需坐牢。
「這是危險的先例,未來可用來對付媒體試圖不照著政治宣傳機器報導」,白奧蘭說,自《國安法》生效以來,目前仍有11名記者和10位新聞自由捍衛者被關押,這兩點是香港新聞自由排名倒退主因。她提到,在香港的新聞工作者遭受打壓、肉搜,媒體也缺乏資金繼續運作,取得資料也有困難,使得在香港營運媒體極度不易。
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中聯辦)持有的《大公文匯網》報導,香港各界譴責RSF等組織藉「新聞自由」抹黑,並提到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HKFJ)批評這些組織是跟從美國的反華立場。
白奧蘭接受海外香港媒體《追新聞》(the Chaser News)訪問時說,繼續觀看、轉發這些媒體的報導,是支持香港和離散媒體的最直接方式,但也向香港獨立網媒《稜角》(The Points)坦言,到海外做媒體並非最佳解方,「因為他們仍然面臨跨境鎮壓,以及經濟和社會問題」。
白奧蘭表示,中國的新聞自由程度自2012年起大幅下滑,「現在很難說其境內是否還有獨立媒體,但還有些獨立記者」。她提到,2名法國記者製作紀錄片揭露法國企業「迪卡儂」(Décathlon)的中國外包公司有強迫勞動情形,記錄片2025年2月播出後,他們遭受大量網路騷擾,再加上COVID-19疫情過後,媒體能參加記者會的情況未改善,還有核發簽證問題,以及幾無可能到西藏、新疆採訪,「這些因素形成的氛圍像是新聞自由的葬禮」。
至於未被單獨列出排名的澳門新聞自由情況,白奧蘭稱,澳門和香港一樣受到《國安法》影響,這兩個地方的情況相似,不過澳門沒有記者被關押,「我們希望之後也不會發生」。
馬來西亞、緬甸排名進步
談到其他地方的新聞自由程度,與台灣一樣進步3名的新加坡,實際上仍是狀況艱難。白奧蘭直言,新加坡主要是在法律項目增加3分,可是媒體環境依然被國家牢牢掌控、廣泛的自我審查、限制多元觀點,這些都拉低整體評分。
馬來西亞和汶萊各上升19、20個名次,排在全球第88、97名,表現優於新加坡。白奧蘭告訴《田間》,汶萊還是狀況艱難,可是安全項目增加8分,使得整體排名大幅前進,而馬來西亞是因提升新聞工作者的法律環境,包括提出《消費者信用法》(Consumer Credit Bill)與《2024年馬來西亞媒體評議會法》(The Malaysian Media Council Bill 2024)。
馬來西亞媒體《當今大馬》(Malaysiakini)與《透視大馬》(The Malaysian Insight)均指出,馬來西亞重新回到前100名,可是與2023年排第73名還有一大段差距。
泰國與緬甸的全球排名為第85、169名,都進步2個名次,而馬來西亞媒體提到,泰國連續2年是表現最好的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國家。
「這是很虛的改變」,白奧蘭直言,泰國整體評分是少2分,主要是因經濟變差、部分媒體關掉,還有媒體遭遇的政治壓力增加。她提到,緬甸整體評分僅增加0.9分,安全項目少了3分,但社會項目些許進步,「我們分析是媒體社群和流亡政府提出許多倡議,促使媒體持續對抗軍政府」,而在泰國的流亡緬甸新聞工作者約有3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