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的話】
新年快樂!
2025年第一封《田間》電子報,不免俗地和其他媒體一樣做個「回顧」,分別是華文媒體選出的「年度代表字」與「年度電影片單」。
在漢字文化圈,發布年度代表字的活動始祖是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其自1995年開始每年公布代表字,之後效仿舉辦相同活動的部分國家,則是媒體主辦活動,並由民眾參與投票選出。
香港自2013年起發布年度代表字,由民主建港協進聯盟(民建聯)舉辦,也是漢字文化圈中,目前唯一由政黨進行的年度代表字票選活動。不過在這期《田間》發刊前,民建聯尚未公布年度代表字票選結果。主辦澳門年度代表字票選活動的《澳門月刊》也無2024年度代表字相關資訊。
電影部分,中國獨立導演婁燁的《一部未完成的電影》在部分票選活動中上榜。《田間》特別邀請影評人賈選凝寫特稿,與金雞獎最佳故事片、張藝謀作品《第二十條》進行對照,以及媒體對《一部未完成的電影》及金馬獎的討論,敬請期待將於1月14日刊出的文章。
非常感謝訂閱的大家,歡迎來信建議想看到的相關議題報導,並給予指教。
簡恒宇
【業界動態】
《泰國世界日報》停刊
擁有69年歷史的《泰國世界日報》(Universe Daily Newspaper)2025年1月1日起停刊。
《泰國世界日報》由泰國華人、盤谷銀行(Bangkok Bank)創辦人陳弼臣於1955年創立(Chin Sophonpanich),之後在1986年被台灣媒體公司「聯合報系」收購,是今日泰國歷史第2悠久的華文報紙。
《泰國世界日報》2024年11月29日宣布,同年12月31日不再營運,而這天發行的報紙頭版提到,「傳統紙媒面對數位潮流、困境與挑戰全球皆然,近年疫情衝擊加上網路自媒體興起,聯合報系不得已決定停刊《泰國世界日報》」。
目前泰國還有《星暹日報》(The Sing Sian Yer Pao Daily News)、《中華日報》(Tong Hua Daily News)、《新中原報》(The New Chinese Daily News)、《京華中原聯合日報》(Kia Hua Tong Nguan)、《亞洲日報》(Asia News Time),以及經營「泰國網」(taiguo.com)的《泰國新華日報》等華文紙媒。
香港亞洲電視新聞(ATV News)和馬來西亞《星洲日報》(Sin Chew Daily)均在2024年12月21日報導《泰國世界日報》要停刊。台灣媒體沒有相關報導。
中國《台灣周刊》停刊
中國社會科學院(CASS)台灣研究所主辦的《台灣周刊》(Taiwan Weekly)2025年1月1日起停刊。
根據台灣《聯合報》報導,網路流傳《台灣周刊》編輯部2024年12月22日發出的「休刊公告」,同年12月26日經向中國社科院台灣所查證,確認有此事。
《台灣周刊》停刊的理由是,隨著行動網路發展及數位媒體時代的到來,為順應新媒體、融媒體時代發展的情況,「不得不做出休刊的艱難決定」。
《台灣周刊》創立於1993年,當時名為《台灣動態周刊》,且僅供內部參考,1997年改版並採用現在名稱,2001年才對外公開發行。
台灣事實查核機構組聯盟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TFC)、MyGoPen、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AFCL)、Cofacts真的假的4家事實查核機構決定建立聯盟機制,在重大事件發生時能分工合作,把事實查核能量最大化,也計畫與媒體、民間團體合作,擴大事實查核結果的傳遞速度和觸及廣度。
TFC在2024年12月20日播出的Podcast節目《假掰特派員》節目中,與另3個機構的代表一起談論此聯盟機制,即當發生重大事件時,該聯盟任一成員可提案,由全體決定是否啟動機制。
若機制啟動,各成員會把收到錯假資訊內容放到共同平台,合作進行查核。會造成大型災禍、無法抵禦的威脅、任何影響政治、社會變動,包括嚴重停水、停電情況,都可能算是重大緊急事件。
隸屬於自由亞洲電台(RFA)的AFCL強調,雖然其有來自美國聯邦政府的經費,但秉持新聞專業獨立運作,不受政府影響。
TFC和MyGoPen則是獲得國際事實查核聯盟(IFCN)認證的台灣事實查核機構。Cofacts真的假的為闢謠平台,由民眾志願參與,旨在培養公民事實查核能力,建立民主韌性。
【請教一下】
傳統媒體和自媒體在報導國際新聞部分有什麼可互相學習的地方?
全球串連早安新聞主播浩爾:我覺得傳統媒體跟新媒體不應該是敵對的關係,因為說實話,現在很多新媒體人也都是從傳統媒體出來的,所以不應是這種二元對立,而是互相應該汲取一些經驗跟資訊,可是可能還沒過某個黃金交叉點吧。
我覺得電視媒體就還是有他們傳統媒體的傲氣在,因為還是很有聲量跟收視率,但是它的確不是往上走的趨勢,所以黃金交叉遲早會出現,但是我還是常常在跟傳統媒體學習,比如說製播速度,還有對於讀者或者說閱聽受眾愛看什麼的這種議題敏銳度跟了解度,我認為還是相當高的,而且要搭配畫面說故事這件事情,我覺得也是一個功力所在。
《關鍵評論網》節目部國際新聞企劃羅元祺:我的觀察是,就算很傳統的媒體每天都很積極在報即時,可是好像比不上晚個一兩天,然後跟你解說脈絡的YouTube來得有效的樣子。我覺得自媒體的好處就是比較沒有傳統媒體的條條框框,想講什麼就講什麼,想怎麼呈現就怎麼呈現,所以比較容易去吸引到年輕人的關注,因為自媒體的靈活度就是比較高,這個是傳統媒體做不到的。
美國台灣觀測站共同編輯李可心:我覺得彈性的部分還想要講一點。在觀測站我自己非常非常非常喜歡的是,我們沒有任何金主的壓力,我們全都是volunteer,所以我今天真的可以去講我自己想要講的東西,也不會說講的話而受到影響。
《鏡週刊》即時編輯主任施旖婕:現在太多網路自媒體就是兩句話就要(發布)出去,反正有辦法吸引到訂閱,他的階段任務就算完成。我覺得傳統媒體的好處就是,至少是一個完整的篇幅。但自媒體較不受拘束,表達新聞的用字與呈現方式上較為活潑,能有多種面貌可以選擇,例如可以使用綜藝節目的方式說新聞。
三立新聞台資深國際新聞記者彭光偉:傳統媒體可以再活潑、破格一點。我覺得可以與時俱進,但是有一些基本原則不要變,第一個查證,第二個就是在事實查核的過程中一定要嚴謹,就是守門,各方意見並呈這件事情上,我覺得也要繼續守下去。所以當你這些事情都守住的時候,可以開始用比較活潑一點呈現你的聲音、敘述你的故事,去把你的故事講得更吸引人,我覺得這個是可以跟自媒體學的地方。
自媒體我覺得就是查證功力跟數據採訪的能力,而不是用一個人的意見、感受去陳述所有的事情。當你把個人意見放進去分析這件事情 OK,它就是一個分析觀點,但不能把它當新聞,新聞就是盡量減少立場的偏見,這個我認為可以互相去學。
《報導者》副總主筆兼國際新聞主編張鎮宏:某個程度上我覺得彼此其實有合作的空間。自媒體當然就是在讀者黏著度或者是在議題操作、敘事路線上更自由,但某個程度上就是自媒體包括組織規模,或者是說議題選項,我覺得在一定程度上,他們很容易遇到前提式瓶頸,就是包括說如何再深入,或者可能現在主流是影音,它的模板限制就很大,比如說可能20分鐘或45分鐘以内,或者是說它同一個場景可能就只能在20秒之内等等。可是像傳統媒體的話,第一個是平台方在整合的能力,或者是說組織在做整合的能力,其實還是滿強,當然就是我們常講專題一套出來,那個完整度我覺得還是會有差的。
《風傳媒》前執行副總編輯閻紀宇:傳統媒體國際新聞量多、觸及很廣,但是專業性常常要打問號,因為台灣媒體真的太追求即時性,所以對專業性的要求並不是那麼高,在這方面可能自媒體的工作者,通常有個長期個人的關注焦點,甚至可能本人就在特定的地區,可能就有非常好的個人化觀點呈現,接觸到當地實際的東西,會有第一手的資訊。
我覺得兩者之間其實有很大的合作空間,我這次評的國際新聞獎有好幾篇作品,都是台灣或者國外的媒體跟freelancer合作。我覺得這是非常非常棒的一件事,因為freelancer或獨立記者往往有自己很強的專業,就真的可以好好利用。
《說說伊朗》創辦人張育軒:(傳統媒體和自媒體)兩個本身是來自於不同的體系,如果說要怎麼互相學習,我覺得傳統媒體可能可以學一些自媒體,特別投入更多(資源)在影音上面。現在很多傳統媒體也開始在YouTube上做一些不錯的特別內容,至少說不會再被邊緣化。
【包蟠睿專欄】
包蟠睿(Patrick Boehler)現與國際媒體機構合作制定受眾及產品策略。他之前在多家媒體扮演領導角色,大部分是在布拉格的歐洲自由電台(RFE/RL),並曾擔任《紐約時報》(NYT)、《南華早報》(SCMP)和其他出版物的記者與編輯。他共同創立環境報導聯盟(Environmental Reporting Collective),且曾在香港大學研究所教授如何報導中國。
社群平台的興起帶動自媒體時代來臨,這些平台的演算法也影響傳統媒體和自媒體的資訊傳遞成果,而包蟠睿曾在其電子報《Re:filtered》提到,現在大眾花不少時間使用的社群平台,各自架構其實對應不同的政治體制,代表用戶也有不同形式的數位公民身分,以下是摘要內容。
2024年7月,我在Nos主辦的美好活動上討論,我們探索當前狀態及未來潛在的社群平台。
我的報告聚焦在獨裁者利用現有平台,以及去中心化協議提供的可行解方。
討論讓我好奇,如果我們把社群平台看作數位個體政治,它們的基本架構又代表哪些不同治理模式?
傳統平台像是Facebook和TikTok為代表,運作模式很像絕對君主制。它們行使中央化權力,常有不透明的控制政策,並限制用戶主權。
相比之下,Fediverse(聯邦宇宙,是個可互相連結的社群網絡提供方的集合)採用聯合城邦制,給予用戶更多自由,可在不多的技術素養連結的空間遷移。
沿著光譜前進,我們看到驅動Bluesky的新興協議AT Protocol。這代表更多數位共和的進步形式,承諾提升用戶主權、數據擁有資格,還有去中心化治理。
每種模式透過其保留內容、經濟和控制的獨特方式,塑造我們的經歷。重要的是,我們實際上可選擇要參與哪種治理模式,我們接受哪種數位公民身分。除了可及性和便利性,這些選擇值得思考。
【熱門話題】
華文媒體發布年度代表字
每到年末,新聞媒體都會回顧過去一年,同時展望新的一年,而年度代表字是固定會出現的報導,不同於英文圈是由國際知名的辭典出版社發布年度代表字,漢字文化圈主要是由媒體舉行投票,讓大眾參與選出年度代表字。
漢字文化圈發布年度代表字的傳統始於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1995年開始發布「今年的漢字」(年度漢字),而台灣《聯合報》2008年起仿效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向大眾徵集並票選年度代表字。
2024年票選出的台灣代表字「貪」於2024年12月10日公布,推薦人為兒童頻道「MOMO親子台」所屬優視傳播公司董事長林之晨,他認為此字是對當今社會的批判,也是對人性的反思。
台灣民間團體「公民監督國會聯盟」(Citizen Congress Watch)同樣自2008年起,針對立法院表現發布年度代表字。該聯盟2024年12月30日公布年度代表字是「匪」。
台灣的中央廣播電台(RTI)訪問海內外香港人士及中國時事評論人,談論他們認為的年度代表字,其中香港代表字是「鹿」、「充」,中國代表字為「衰」、「困」、「僵」、「沸」、
《新華社》與中國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2006年開始舉行「漢語盤點」活動,每年發布國內、國際年度代表字,2024年的代表字分別為「智」、「變」。
新加坡《聯合早報》2011年開始舉辦「字述一年」活動,而2024年代表字有國內票選的「災」及海外讀者選出的「仇」。
香港《亞洲週刊》2009年起發布年度代表字,但是由編輯部選出,2024年代表字為「倒」。根據海外香港媒體《光傳媒》(Photon Media)和《追新聞》(The Chaser News)報導,推廣港語文化的海外獨立組織「KongHub」2025年1月1日公布年度代表字,由「屌」蟬聯,但若粗口(髒字)不算的話,則是「執」被選為代表字。這是KongHub第2年票選年度代表字。
同屬漢字文化圈的中國、日本、南韓2011年成立中日韓合作秘書處(TCS),並於2023年起發布年度代表字,不同於其他代表字都是回顧,TCS評選的代表字是展望來年,而2025年1月1日公布的代表字是「未來」,反映三國共建美好未來的承諾。
另外,南韓不是選出年度代表字,而是年度四字成語,這是由《教授新聞》(Kyosu Shinmun)自2001年起每年發布,2024年12月9日公布年度成語為「跳梁跋扈」。1991年,3個教授團體認同有必要出版代表教授圈的刊物,《教授新聞》因此誕生,且有明文自身新聞倫理守則。
台灣媒體首次發布年度片單
台灣網路媒體《關鍵評論網》2024年12月31日首次發布編輯部推薦的年度電影片單,而中國獨立導演婁燁的作品《一部未完成的電影》(An Unfinished Film),獲得藝文線編輯王祖鵬與國際版編輯編輯陳娉婷都推薦。
王祖鵬曾接受《田間》簡訪,談論金馬獎對台灣以外華語電影的意義,當時他提到,當看到包括《一部未完成的作品》等在中國禁演的電影入圍第61屆金馬獎時,就得以判斷金馬獎對於自由的肯認。
《一部未完成的電影》最後贏得最佳導演、最佳劇情片2項大獎。這部片2024年12月20日在台灣上映,根據全國電影票房統計資訊(Box Office Taiwan)統計顯示,截至2025年1月6日,《一部未完成的電影》目前累積票房已超過新台幣291萬圓(約人民幣65萬元)。
此外,入口平台LINE TODAY邀請導演、演員、影評人、媒體人等百位影視產業相關人士,評選2024年十大院線電影,而上榜的2部華語片分別是《一部未完成的電影》及台灣電影《鬼才之道》(Dead Talents Society)。
中國國家電影局2025年1月1日發布統計數據,2024年票房前十名電影中,有8部都是中國電影,而榮獲第37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第37屆百花獎最佳導演的《第二十條》(Article 20)排名第4。
《第二十條》是第五代導演張藝謀的作品,婁燁則是第六代導演,而2人的作品分別贏得金雞獎、金馬獎的最佳影片。《田間》邀請影評人賈選凝撰寫特稿,比較這2部片的導演、電影本身,以及獲獎的意義,敬請期待即將發布的完整內容。
【你知道嗎?】
在台灣的媒體環境裡......
部分採訪路線會成立記者聯誼會(Press Club),像是2025年1月1日發布立法委員過去一年問政表現評鑑結果的立法院記者聯誼會,就是由國會記者組成。
以立法院記者聯誼會為例,各家媒體的國會主線、代線,以及具立法院正式採訪證的記者,都能申請加入,但不代表所有國會記者都要加入,而聯誼會每年由會員不記名投票選出正副會長和幹部。
維護採訪自由權利是這類記者聯誼會的宗旨之一。2024年11月6日,立法委員鍾佳濱在會議室突然要查看《中國時報》攝影記者的立法院採訪證,立法院記者聯誼會就有發布聲明,譴責鍾佳濱的行為。
這類記者聯誼會也協助與負責的政府機關溝通採訪需求,包括邀請高層及特定官員進行會談,以及傳遞各種相關活動的採訪通知,避免有記者沒收到。
不過這些記者聯誼會仍屬較為鬆散的組織,對記者的工作有無幫助,就見仁見智。
現在你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