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的話】
「兒童是未來的主人翁」是大家常聽過的話,不過大部分媒體的受眾仍以大人為主,鮮少有專門為兒童與青少年量身打造的媒體,但在新加坡有個英文兒少月報《What’s Up》。
不同於多數兒少媒體屬於子品牌,《What’s Up》是專為兒童和青少年而生的獨立媒體,創辦人之一的施仁喬(Cherian George)與《田間》分享想法,包括人工智慧(AI)的運用及傳遞價值觀。
另外,近期國際有許多大事件。由於台灣媒體揭露之前對土耳其賑災募款疑遭不當使用的問題,這次受到地震重創的緬甸又資訊流通受阻,使得許多人想幫忙卻又很猶豫。
關注緬甸的中文新聞平台《邊境之眼》(Border Eyes)記者楊智強已在部分台灣媒體分享看法,他也向《田間》姊妹刊物《Lingua Sinica》強調,自己和緬甸獨立記者持續嘗試把當地資訊傳給世界。
沒有記者在當地的情況下,許多華文媒體都是靠編譯外國媒體報導來傳遞新的資訊,但千萬要小心別選到假冒的「外國媒體」,而亞洲事實查核中心(AFCL)就發現有台灣媒體編譯可疑網站的文章。
AFCL隸屬於自由亞洲電台(RFA),這也顯示若RFA完全沒資金運作,對華語圈媒體和新聞自由確實有影響。
非常感謝訂閱的大家,歡迎來信建議想看到的相關議題報導,並給予指教。
簡恒宇
【熱門話題】
台灣媒體編譯「肉渣媒體」文章
查核所用資訊本身及來源是媒體的基本責任,在不實資訊充斥的時代就更加重要,因為現在也有許多以假亂真的「媒體」網站,近期卻有台灣媒體編譯報導的文章來自疑似「肉渣媒體」(slime media)的網路平台。
「肉渣媒體」一詞來自「粉紅肉渣」(pink slime),其是指把肉品加工中剩餘的肉,以及較不常食用的其他部分一起絞成的肉渣,而「粉紅肉渣新聞」(pink slime journalism)就是低品質、具誤導性的「新聞報導」。
這次台灣媒體編譯的文章來自「MSNBC24」與「Fortune Herald」兩個看似「媒體」的網站。MSNBC24使用和MSNBC完全相同的彩虹孔雀標誌,但字型明顯不同,編譯文章的台灣媒體認成是MSNBC,其原為微軟(Microsoft)與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合資的電視新聞頻道。
自由亞洲電台(RFA)旗下的亞洲事實查核中心(AFCL)4月7日指出,MSNBC回覆詢問表示,與MSNBC24沒有關聯。此外,網站底部的「關於我們」、「聯絡我們」,甚至所有社群平台連結都無效,會跳至網站頂部。
台灣的事實查核機構「MyGoPen」告訴《田間》,其查核過程會檢視網站過去的文章,透過 Whois、Wayback Machine等工具進一步查證過去的資訊,確認是否為真實的新聞網站。這次檢視MSNBC24後發現,該網站先前使用的地址和一個珠寶購物網站顯示的地址相同。
另外,點擊MSNBC24的「訂閱」按鈕後,跳出填寫Email的通知還顯示出程式碼,但像MSNBC這種大型媒體幾乎不可能有此失誤。
至於Fortune Herald,其2020年在社群平台Facebook和X開設帳號,但至今追蹤人數各只有76及7人,且在Facebook的最新貼文是2021年;X持續有貼文,卻沒有被台灣媒體編譯的那篇文章。
此外,不同於一般媒體網站的隱私政策聲明,Fortune Herald的隱私政策完全沒提到自身名稱,最後卻有不同公司「Insider Financial」名字出現。
AFCL表示,其調查報導刊出前,重新檢視MSNBC24網站,已找不到台灣媒體編譯的原文章,很可能已被移除。《田間》同樣在出刊前再次檢視,發現已無法造訪MSNBC24網站。不過Fortune Herald網站及文章仍在。
對於分辨是否為「肉渣媒體」,美國非營利新聞機構Poynter Institute建議以下步驟:
進行「橫向閱讀」(lateral reading)查看包括誰經營、運作網站等資訊。
閱讀「關於我們」找出資金資訊,可靠的新聞媒體對其資金一向透明。
查看名聲好的事實查核機構對該網站正當性的評論。
媒體分享緬甸賑災捐款途徑
3月28日,緬甸中部發生芮氏規模8.2強震,截至目前為止,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數攀升至3500人,但實際情況可能更為嚴峻。
對於緬甸的情況,《邊境之眼》(Border Eyes)記者楊智強(Will Yang)告訴《Lingua Sinica》,緬甸軍政府允許部分國家的救援隊前往協助救災,但仍禁止外國媒體進入,以免當地真實情況被報導出來。
楊智強說,目前僅有像是日本放送協會(NHK)、法新社(AFP)等仍有特派員的外國媒體,才有機會進入緬甸,而在軍政府不發放採訪簽證的情況下,記者進入緬甸仍屬非法。他亦稱,緬甸軍政府信任中國官媒,其報導內容多在救災事蹟,這樣對中國和緬甸來說是雙贏。
另外,《轉角國際》(udn Global)提到,「在台灣,不少網友也希望捐助救災,卻不免擔心款項會落入軍政府手中」,因此特別整理被核實、可信任的捐款途徑,包括國際非政府組織(NGO)、在台緬僑組織和當地社運人士推薦的救援機構等,發揮媒體在災難報導上的社會責任。
《轉角國際》也說明篩選這些捐款途徑的標準,同時提醒「礙於現實無法100%保證捐款動向,個人捐助前仍務必多加審慎評估。此外也強烈建議,因為各組織人力量能有限,捐助前請先查看該組織的公告訊息,避免捐助過量,將資源更平均分散至不同捐助途徑」。
【請教一下】
人工智慧(AI)工具對兒少媒體有何影響?
「我們唯一鼓勵我們的撰稿人是用AI工具來評估內容的易讀性」,新加坡英文兒少報紙《What’s Up》創辦人施仁喬(Cherian George)告訴《田間》,鼓勵讀者和撰稿人用AI工具簡化寫作,但就算AI很好,考量《What’s Up》需求,加上現有AI的訓練未足夠關注東南亞和亞洲,因此依靠人類作業較容易、可靠。
施仁喬曾是新加坡《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記者,之後投入學術圈,現為香港浸會大學(HKBU)新聞系教授。他和姊妹、兒童發展專家Mary George於2003年創辦《What’s Up》。這是專為9至14歲兒童與青少年製作的月報,每期約有20至25篇內容,其中約5則是屬於硬議題的全球大事。
田:如何撰寫給兒童看的新聞內容?
施:通常對這年齡層有個錯誤寫法,以為這些孩童不會注意、沒興趣,娛樂是唯一方法,所以都是很色彩繽紛、非常、非常短的內容,大概100字,還有漫畫、明亮色彩等等,用得很孩子氣。我們其實不相信這樣的做法,因為我們的理念是,我們必須、想要用尊重的方式對待兒童。我們尊重他們是有好奇心,若我們給出選擇,他們可能會有興趣讀500、800字嚴肅題材的年輕人。
對於《What’s Up》的創立動機、如何挑選給兒童與青少年看的議題,以及實踐「價值觀出發的新聞」(value-driven journalism),施仁喬向《田間》分享、討論,敬請期待即將發布的完整專訪內容。
【包蟠睿專欄】
包蟠睿(Patrick Boehler)現與國際媒體機構合作制定受眾及產品策略。
隨著大眾接收資訊的習慣改變,各家媒體不只在社群平台開設官方帳號,也在通訊軟體建立群組,試著讓報導被看到的機會最大化。
不過包蟠睿在其電子報《Re:filtered》表示,現在社群分享已轉變為更加非公開,許多媒體在用通訊軟體上犯了基本錯誤,即把這些親密的聯繫管道當成任何公共社群平台。對此他向媒體提供一些策略調整建議,以下是摘要內容。
研究明確顯示,私訊的心理及社會動態與公共社群媒體上的分享完全不同。私訊是關於關係,每次分享都是基於進一步個人連結的慎重選擇。這些發現建議媒體機構部分關鍵策略調整:
考慮社會需求:人們分享新聞不只是為了資訊本身,還為了社會連結、地位及幫助他人。內容策略可反映這些動機。了解資訊分享兼具實用和社會功能,有助於設計出更有效服務社群的方法。
為現有對話增加價值的設計:創造自然融入人們實際上如何分享資訊的內容。這意味要超越最初出版格式的想法,思考資訊會如何被討論、在通訊軟體中分享,或是傳到其他社群網絡。最有效的內容不只是設計成好吸收,還有為了現行社會結構中的非公開傳遞。
促成關係基礎建設:創造全新空間讓社群成員可自然地分享及討論對他們重要的資訊,這是件很難的事,但為現有空間做出貢獻,使其蓬勃會較為容易。(通訊軟體)Discord和Matrix是當發生事情時,社群可依其方式獲得資訊,而非被動接收機構傳播的絕佳例子。
建立新一代出版技術:當前出版工具是為了傳播而建立,不是為了促進在個人網絡中分享。大多數媒體必須用個人手機,以及大量個人管理的管道在通訊管道上發布資訊,這讓他們被曝於安全風險和疲勞中。(開源工具)CDR Link與bedbee可彌補差距。
不同於傳播範圍廣但影響力小的瘋傳內容,經由信任、既有關係傳遞的資訊更易於持久且影響行為。
技術不會是優先挑戰。真正要創新的是重新想像新聞業如何在受演算法刺激的荒地中,不是爭奪注意力,而是傳遞真正的有用之物,並能在人們的信任網絡中自然傳遞。
【CMP要點】
隨著人工智慧(AI)席捲全球,且是中國從上至下的優先要務,中國復旦大學校長金力2月25日宣布,該校會大幅減少人文課程,改專注在AI領域。他3月6日接受《南方周末》訪問時說,減少20%文科生是社會需求。中國教育部2023年就發布改革計畫,要求2025年以前調整20%的大學課程,並全面取消「不適合社會與經濟發展」的科系。全國人民大會2024年提出「AI+」行動,把新技術視為中國未來發展的關鍵,因此部分大學增加AI課程,更把AI識讀列為必修課。
更詳細內容可閱讀Alex Colville寫的《Shrinking Humanities for AI 》。
3月24日,《南方都市報》以頭條報導湖南耒水鉈污染事件,《財新網》、《澎湃新聞》和《極目新聞》等多家媒體也進行報導,引發關注,因為報導提到,湖南郴州永興縣政府早在3月16日已經監測到鉈含量異常,而郴州官方直到23日才公告此事,並強調17日啟動應變措施後,目前用水安全無虞。中國媒體如此積極且直接地指出牽涉官方疏失的事件,是以往少見的情況。
更詳細內容可閱讀班志遠(David Bandurski)寫的《A River Crisis Prompts Rare Coverage》。
中國國務院主辦的《經濟日報》3月23日刊出署名「金觀平」的一篇評論〈堅決防止無效投資〉,批評地方城市一昧追求短期政績,投入華而不實的投資,導致欠下大筆債務。「金觀平」是從「經濟日報評論觀察」音譯而來,這是中國媒體常用手法,像是《人民日報》的「鐘聲」來自「中國聲音」、「國紀平」則是「重要國際評論」。這些署名,可以看作成一種內部信號,用以傳達中央政府立場。此時以「金觀平」筆名發布嚴厲警告,凸顯中國正努力重振經濟之際,中央對地方的投資行為感到擔憂。
更詳細內容可閱讀班志遠(David Bandurski)寫的《Pen Names, Stern Warnings 》。
【業界動態】
新加坡媒體推青少年華語談話節目
新加坡新報業媒體(SPH Media)華文媒體集團針對中小學生的新聞平台「早報校園」(ZBSchools) 推出針對青少年的全新中文談話節目《Teen你敢敢說》(Let’s Yap),共有4集,分別邀請13至18歲的新加坡學生談論早戀、社群平台、打工、校園霸凌等議題。
該節目4月9日起每週三在早報校園網播出。早報校園團隊2024年9月開始策畫,公開海選適合訪談者,並在2025年1月錄製完成。新報業媒體集團旗下有英文《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及中文《聯合早報》(Lianhe Zaobao)等新加坡主要紙媒。
【業界人事】
山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襲艷春出任新華社副社長。
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人社部)4月2日發布國務院任免國家工作人員名單,52歲的襲艷春擔任新華社副社長,成為現有4位副社長中的唯一女性。
襲艷春曾任中國駐美大使館新聞與公共外交處一等秘書、中共中央委員會宣傳部對外新聞局副局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等職。2020年,她調至山東任職,接任新華社副社長前是山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兼任省政府新聞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