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媒體是扎根媒體識讀的重要管道,不過越來越多兒童和青少年透過社群平台、短影音獲取訊息,這無疑增加兒少媒體的挑戰。台灣近年陸續有兒少媒體出現,包括獨立媒體《少年報導者》(The Reporter for Kids)、公共媒體《小公視》(PTS XS)和自媒體《兒童世界報報》(Broadcast 4 Kids)。2022年,《報導者》(The Reporter)成立《少年報導者》,其宗旨就是「要開始和10到15歲的中小學生對話」。
兒童新聞是最佳媒體識讀課
〈戰爭與和平──烏克蘭、俄羅斯和台灣的我們〉是《少年報導者》推出的第一個兒童新聞專題,專題首頁這麼說道:「我們認為,向孩子解釋重要的新聞、嚴肅的議題,讓孩子透過這些訊息,理解他人、了解世界、做出文化價值的判斷、同時學習表達自己,是民主社會很重要的事,也是身為非營利媒體的我們,重要的責任。」
當時,《少年報導者》還在籌備階段,卻碰上了俄烏戰爭開打,總監楊惠君與團隊便決定從這一題開始。她告訴《田間》:「如果說《少年報導者》要帶小孩子走進世界,讓他們關心重要的事,那沒有比戰爭更重要的(題目)。」
這篇專題形式多元豐富,有圖卡、圖像故事、新聞測驗、語音讀報以及家長向孩子談論俄烏戰爭的指南等等,也特別與11所學校合作,蒐集200多位小朋友的提問,篩選其中20個問題詢問專家。楊惠君說:「只是跟小孩解釋這些新聞,他沒有參與感;我們另一個意圖是,希望成人的世界要學習去回應小孩子,這才是CRC(兒童國際公約)的精神。」聯合國大會在1989年頒布的《兒童國際公約》,明定兒童的參與明列兒童自由表示意見之權利,也鼓勵媒體應確保兒童可獲得有益資訊。
為了做出適合小孩閱讀的報導,《少年報導者》團隊曾掙扎過將報導字數限縮於1000字以內,是一位專家提出回饋,他認為媒體平台就像是提供原料,提供不同需求的閱讀對象去選擇、使用,這點醒了團隊,不再糾結字數;另一方面,楊惠君也意識到,數位原生的青少年,多使用社群媒體和短影音,鮮少有閱讀長篇報導的機會,但創造環境與培養讀者是重要的,「我們還是得跟時代去拔河,去做一些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這個影響力不是用數量來看,這些小孩子或許未來會在某個領域可以繼續發揮影響力。」《少年報導者》因此始終堅持解釋性的長文報導。
內容上,《少年報導者》的選題方向與《報導者》相似,以人權、國際大事與人文三大領域為主。不過,在切角方面,《少年報導者》更著重將新聞事件「還原到上游」,解釋事件的背景脈絡,像是近期的美國關稅事件,便會說明什麼是關稅制度,「以後他(小孩)能夠獨立思考,去判斷這些事情,必須先瞭解這些背景。」至於內容呈現,團隊也會避免多層次的敘述,語句不會過於複雜,並且明確寫出主詞是誰,少用代名詞。
堅持嚴肅議題,同時要讓年輕讀者感興趣,是極具挑戰性的。《少年報導者》報導多會搭配圖表、漫畫、新聞充電器等各種單元,提供年輕讀者多元有趣的方式進入閱讀情境。經營3年多以來,楊惠君也發現,讀者程度存在不同落差,為了讓所有小朋友都能善用、理解內容,團隊也正在設計「分流」功能,因應不同程度,提供不同的閱讀輔助。
成立一年之後,《少年報導者》開啟校園蹲點計畫,帶領小朋友成為「小記者」,採訪家鄉故事,楊惠君相信,培養對公共事務的關注,是從關心身邊事物開始。培訓包括基本課程,以及帶著他們擬訪綱、提供採訪邀約/申請、實際採訪到寫稿。藉由培訓,小朋友真實認識到記者工作的繁複挑戰,踏出理解新聞的第一步,楊惠君分享,曾有一位小記者害羞不敢採訪問問題,才知道記者不好當,不是麥克風拿出來就有人會回答,「他們自己走過一遍,就會知道值得被信任的報導是怎麼產出的。」楊惠君強調,這才是最好的媒體識讀。
《少年報導者》也與兩廳院與罕病基金會合作過小記者工作坊,偶爾也會規劃「小記者提問」單元,讓小朋友直接與官員、總統候選人直接面對面進行採訪。小記者出完任務後,也需要提出回饋、評論,把對受訪者的觀察感受和採訪心得,分享給其他同學。
這些來自小孩子的視角與經驗非常重要,「這些孩子報導的內容,本身就是一種新聞性。」楊惠君說,小朋友的問題經常是令他們感到驚艷,「他們看的東西,有時候開啟了我們大人的想像,我們要學習怎麼去跟他們對話,同時從他們的答案中發現我們目前的政策或教育,有哪些地方是不足的。」
開啟孩子好奇心應是全民運動
屬於自媒體的《兒童世界報報》是由兩位母親Tiffany、卿媛創立,她們單純想讓小孩認識世界而開啟這趟旅程。原先住在美國的Tiffany,疫情期間回到台灣,她想讓自己的小孩多學中文,並且多認識世界,便開始找合適的廣播節目,「但找來找去都是說故事的,才想說那是不是要自己來做。」她將想法分享給小孩學校班級導師,班導不但肯定這個想法,還推薦自己的女兒卿媛一起投入,卿媛主動請教做過podcast的朋友,摸清楚了操作模式,兩人便沒有猶豫地投入製作。
《兒童世界報報》每週二、四固定更新節目,「我們選題有兩大目標,一是他們要知道的國際新聞,二是他們會有興趣的。」一開始,她們先從自己小孩的興趣著手,後來聽眾們也會點播推薦,卿媛提到:「像是有人點播及吉伊卡哇,我根本不知道是什麼,一查才發現蠻有趣的,他們也開拓我們的眼界。」兩位母親藉由podcast節目,也學習理解小朋友的世界。一集節目有3則世界新聞,她們會盡量搭配嚴肅世界大事、有趣好玩的故事,以及小朋友喜歡的議題。
嚴肅新聞從俄烏戰爭、各國自然災害、國際重要經貿會議到半導體,涵蓋不同主題和意義,「嚴肅議題雖然對小朋友來說比較生硬,但變成他們願意聽的內容是我們的專長。」她們舉例,台積電(TSMC)在美投資的新聞,便把「護國神山」一詞改成「桌遊時的王牌」來形容台積電在台灣經濟的重要角色。Tiffany還另外強調為人母親經驗的轉譯技巧:「要把聽眾當成是自己小孩,才能很純粹地去分享。」
兩人越做越釐清初衷,「我們真正想要給小孩的,不只是國際新聞,更重要的是給他們一個世界觀。」節目因此開始不定期加入國家介紹、各種職業訪談等小單元。
一開始,節目並沒有贊助廠商,支持Tiffany、卿媛持續做下去的是來自小朋友的回饋,有時小朋友會分享自己的生活,有時是投稿自己的讀報錄音檔,她們稱:「我們有收到來自金門的投稿,沒有想過我們的聲音會傳到這些地方。」節目當中的環境特派員Daphne、負責心理議題的小小製作人Derek以及多位小主播,也全是來自主動投稿詢問而促成的合作夥伴。她們強調:「我們的宗旨就是希望啟發孩子的好奇心,當他主動來approach,代表他對這個世界是好奇的,這讓我們最有成就感的地方。」
接下來,《兒童世界報報》也將推出分享家長教育理念的新單元,Tiffany強調,教育應該是全民運動,「這個節目是以大家一起變好的目標前進,父母成長,小孩也成長,大家才能一直變好。」她們也很期待,這個節目能走進校園,讓各地使用華文的學生都能聆聽、參與,打開好奇心認識這個世界。
節目只有教育性對孩子並不公平
台灣公共電視台(公視)2024年8月推出《小公視》,而在還未開台之前,公視兒少節目在本頻道第13台播放,週間每日僅下午4點半到6點半播映兒少內容,前一小時是外部購買來的節目內容,後一個小時為自製節目,「製作時數是蠻少的,你(節目)做的少,影響力就低。」
《小公視》兒少中心主任林瓊芬向《田間》坦言,過去預算明顯不足,好的節目無法推廣出去,還得到處申請其他計畫補助,「我心中當然會幻想,如果能像友台有一個頻道,會不會這一切都會變得不一樣。」《公視法》在2023年修法通過後,刪除公視每年9億經費的限制,時任文化部長史哲前來詢問公視成立兒少頻道的意願。
林瓊芬是公視知名兒童節目《水果冰淇淋》(Fruity Pie)的製作人,已投入兒少領域30餘年,她說,過去曾有兩次成立兒少台的機會,卻都無奈被擱置。這次她當然沒有錯過,但也坦言一開始很緊張,「預算下來了,但你沒有這樣的經驗。」做兒少節目與做兒少頻道是完全不同的,第一步,林瓊芬先建立專屬團隊「兒少中心」,將過往隸屬於公視節目組底下的兒少團隊擴編,分成學齡前的節目組、兒童到青少年的節目組、負責媒合海外合作與資金的專案組,以及推廣教案與宣傳品牌的教育服務暨行銷組等四大組。
開台第一年,《小公視》便播出超過360個小時的節目,是過去的3倍之多。林瓊芬說,他們2024年開出9件公開徵案,其中有7件順利開啟合作,並由公視自製兒少節目的製作人擔任製作協調一角,協助外部製作團隊。她坦言,這是不輕鬆的過程,「最難的部分是不理解兒童,沒有從兒童的視角去規劃節目」,因為過往台灣的兒少節目並不多,幾乎沒有製作公司全心投入兒少節目,也就缺乏有所經驗的專業人才,「我們去年的心情像是在孵育,陪伴這些團隊避開風險,累積經驗值。」
林瓊芬自認不太好做的青少年節目,「現在影音選擇多,多點說教意味的節目都不討喜」,2024年與三鳳製作攜手製作的《成仁高中偵探社》,靈感來自於年輕人喜愛遊戲「密室逃脫」(Escape Room),類似於韓國綜藝的氛圍且帶有戲劇感的節目走向,深受青少年觀眾喜愛,是相當成功的自製節目。目前也正在籌備第二季,計畫經營成IP輸出。林瓊芬期待地說,每年固定兩次的公開徵案,讓業界有機會進到兒少市場,「多一點人做,這個市場就會比較好。」
學齡前動畫與戲劇,也是《小公視》著重開發的節目形式,「電視美學已經不一樣了,在這個時代必須做出吸引年輕觀眾的內容。」林瓊芬強調,兒少節目必須具備娛樂性,若是所有節目都做得很教育,對孩子是不公平的事。
關於教育服務的社會責任,早在3年前,林瓊芬與團隊就已提前建置《公視兒少資源網》(PTS Kids Education),他們利用公視片庫,將過去的節目內容對接108課綱,做成主題教案,接著邀請多位老師來示範教學,將試教影片分享在YouTube上,提供給更多老師參考。如今,資源網的教學資源,都搭配《小公視》兒少節目同步推出,讓老師能夠一邊觀看節目,同時善用資源進行教學。
2024年,《公視兒少資源網》更建立了線上研習單元,針對重要且近期受到關注的社會議題,包括數位永生、幼教融合教育等議題,提出各種面向的討論,林瓊芬強調:「它不是必修課,但確實可以打開老師的思維。」目前已經有3000多位老師參與了線上研習。
談起營運目標,林瓊芬毫不猶豫地說:「希望2025年可以定頻。要讓大家對《小公視》有印象,定頻是蠻關鍵的。」她接著說:「如果以後小孩子會舉手跟爸爸媽媽說要看小公視,我們成為孩子的選擇之一,那才有機會去做更多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