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於2008年的尼曼(新聞)實驗室(Nieman Lab)旨在協助新聞業在網路時代尋找未來,且每年邀請新聞和媒體領域專業人士,談論對未來一年的預測或展望。
雖然這些預測主要來自歐美專家的看法,但有不少建議值得華文媒體參考,像是面對就讀大眾傳播及新聞的學生減少,新聞教育人士應團結,可互相或與第三方團體合作,攜手找出應對方法,同時促進新聞教育轉型。《田間》曾探討台灣「沒人想當記者」的議題。
此外,美國聖地牙哥大學(University of San Diego)副教授Nik Usher提到,2025年會是新聞工作者向大眾解釋難懂的立法規定的一年,這不僅是給大眾上公民課,還是維持民主規範及向政治人物問責的最佳辯護。經歷立法院制定爭議法規和審核總預算亂象的台灣,顯然很需要媒體做到這一點。
《田間》挑選尼曼實驗室2025年預測系列文章中的7篇,並簡訪2006年尼曼學人(Nieman fellow)、現任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副教授閭丘露薇(Luwei Rose Luqiu),看看新聞媒體在2025年的發展走向。
其他專家的2025年預測文章可到尼曼實驗室閱讀。若有任何對新聞媒體的預測及展望看法,也歡迎分享給《田間》。
💡預測:傳統媒體面對獲取資訊改變的現實
閭丘露薇(Luwei Rose Luqiu)是2006年尼曼學人(Nieman fellow),現任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副教授。
節錄:
「大家還是有新聞需求,只是對新聞的定義及獲取新聞的習慣,已對傳統意義上的新聞媒介有非常大的衝擊。」
議題:
閭丘露薇指出,目前香港媒體使用AI的情況並不常見,主要還是聲音播報、蒐集數據等表面形式功能,還沒涉及新聞本質的內容。她也說,部分媒體仍對AI相當抗拒,而AI在核實、報導、寫作上的可信度也還不高,且在尋找新聞角度部分,沒聰明到能取代人類的思考。
不過閭丘露薇稱,AI課程不單是新聞系的趨勢,而是整個大學的趨勢。她表示,香港的整體趨勢是鼓勵學生使用AI工具,重點是教導學生更好地使用AI來幫助學習,不是用來抄襲、剪貼內容,並提到學生藉由AI來檢查英文文法,產出的內容品質有所提升。
對於媒體環境走向,閭丘露薇認為尚無出現翻轉的跡象。她提到,香港對新聞信任度上升,但從媒體看新聞的人數其實下滑,這可以說是個挑戰、機遇、危機,即華文和英文世界一樣,「大家還是有新聞需求,只是對新聞的定義及獲取新聞的習慣,已對傳統意義上的新聞媒介有非常大的衝擊」。
解方:
閭丘露薇說,新聞類的YouTuber受歡迎,反映人們對資訊的需求,而獲取資訊模式的改變,會是媒體要長期面對的現實。另外,現在受眾對哪些事情才有新聞價值的認知,可能也和老一輩的媒體人不同,因此準確地了解受眾的需求很重要,甚至過去的網新聞寫作模式、決定採訪題材的傳統思維都要改變。
Marie Gilot是美國紐約市立大學(CUNY)新聞研究所的專業訓練部門J+的執行總監。
節錄:
「如果你是新聞工作者或新聞系學生,你應多用它,當它還開放且便宜時。」
議題:
Marie Gilot描繪抵抗AI的新聞圈專業景象,以及AI能協助轉型,而非只是阻礙或損害新聞圈的方法。她寫道,「任何你轉身、說不和輕罰的地方,都是嘗試讓高速火車減速」,並稱老一輩新聞工作者和管理者在媒體公司的生計可能不依賴AI的「革命性技術」,但年輕新聞工作者的未來絕對會依賴,「2025年及之後,AI會改變我們對此事業的一切,從觀眾行為到商業模式」。
解方:
Marie Gilot給在職和未來可能的新聞工作者的解方很簡單:「就去用。」當AI技術還是「開放且便宜」,這是新聞工作者去試驗,更了解它們的時候,以及可如何利用來提升工作。她寫道:「你愈了解這些工具,你愈知道有哪些可能性。」她建議新聞工作者可以「激勵 Claude」,一為他們可試著註冊並使用Claude.ai,其為美國加州的研究機構Anthropic開發的生成式AI聊天機器人。
Marie Gilot稱,可是發展很快。當許多AI工具及服務現在免費,此情況不會持續太久。「AI公司會改變服務條款、提高費率或甚至歇業。現在是修補的時候。」
其他:
什麼是Claude新聞工作者?
Claude新聞工作者是利用網路搜尋應用程式介面(API)的AI媒介,蒐集相關資訊、分析內容,並生成像是可在媒體刊出的文章。此外,它是個被限制的媒介,意味其行為受到高度控制,會有比開放式媒介還好的成果。它把大量Claude 3要求結合在一起,共同撰寫確實、有新聞價值的文章。
John Saroff是科技公司Chartbeat執行長。
節錄:
「它會結合引人入勝的畫面、有品質的新聞採訪和及時報導,把我們目前期待電視新聞直的清晰度和廣度,帶到個人裝置上。」
議題:
John Saroff表示,podcast成為新聞來源的速度比其他工具還快,影片也漸成為podcast的媒介,並稱podcast計算服務商Edison Podcast Metrics公布,現在美國第一名的podcast應用程式(App)是YouTube,第二名是Spotify,其於2024年11月才宣布,會為podcast加上影片功能。
解方:
John Saroff認為,如同利用彩色電視擴張趨勢的翻轉者一樣,2025年的新一代新聞工作者會利用影片製作及傳遞的擴張和持續民主化的影響力,讓公民更注意到他們的世界發生什麼事。
💡預測:擁抱網紅為盟友
Marlon A. Walker是美國非營利媒體「馬歇爾計畫」(The Marshall Project)地方新聞主編。
節錄:
「新聞機構對數位創作者的依賴會增加,不只是擴大傳遞,還是說故事的完整夥伴。」
議題:
Marlon A. Walker表示,新聞工作者數年來抗拒與非傳統敘事者合作,因相信可信度來自編輯部的正式訓練,以及和外部內容創作者的明確區分。
可是現今觀眾,尤其是年輕消費者,是從網紅主導的平台看新聞,而這些網紅讓人更能理解、感受複雜的議題。與網紅結盟或許會要交換條件,像是取消編輯控制或調整成更輕鬆的語氣。不過這樣的合作提供更有力的模式來加強資訊精準度,並打擊不實資訊。
解方:
透過擁抱網紅為盟友,新聞業可藉由他們的觸及和關係,提升信任度及擴大受眾。這樣的夥伴關係讓新聞業可繼續適應數位時代,確保在不實資訊和資訊碎片化為主的時代,準確資訊仍佔有優勢。
💡預測:編輯部規劃不再孤立
Kendall Trammell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數位平台資深製作人。
節錄:
「關鍵在於邀請從頭到尾接觸事情的所有人成為對話的一部分。」
議題:
「當前新聞的狀態有觸及對的受眾嗎?部分報告引導我們說沒有。」Kendall Trammell表示,這就是為何在2025年,新聞機構要把「為什麼」放回新聞決策過程中,「我們必須誠實、批判的態度看待我們的工作」。
Kendall Trammell說,策略內容規劃最好是讓從發想到分配工作的所有相關人士都參與討論。這個關鍵在於邀請從頭到尾接觸事情的所有人成為對話的一部分。
解方:
Kendall Trammell寫道,這種策略規劃模式愈快成為新聞編輯部文化的一部分,我們愈能快速製造有效流程來盡可能滿足更多需求。
「到頭來,我們都想要同樣的事,對吧?受眾看到我們工作所做的價值及關聯性。」Kendall Trammell強調,我們承擔不起好的新聞被忽視。我們不會,也不應獨自努力。我們需要彼此,還有我們的受眾。
💡預測:新聞網站來到發展盡頭
Simon Allison是非洲媒體《大陸》(The Continent)共同創辦人。
節錄:
「下一個很棒的數位媒體產品會具備所有傳統報紙的最佳品質。」
議題:
Simon Allison認為,新聞網站正走向死亡,且是遲早的事。他指出,新聞網站不好看、要求讀者做太多決定、cookies正常化、由演算法決定的流量操控生死,而非人本身,加上維持網站的經濟也不合理。
解方:
Simon Allison表示,以PDF檔形式呈現的坦尚尼亞報紙《Pambazuko》透過WhatsApp傳遞,成為坦尚尼亞最被廣泛閱讀的獨立媒體,約25000人訂閱,數萬人傳閱。考量該國專制傾向,以及長期對獨立媒體的敵對態度,這是很傑出的成果。
「新聞沒死掉。它們只是需要進化。」Simon Allison說,新聞網站則來到發展盡頭,因為誤解報紙的基本樣貌,即精心排版、嚴謹編輯、高品質、好看設計、完整的新聞。他直言,「下一個很棒的數位媒體產品會具備所有傳統報紙的最佳品質」,還會脫離演算法、搜尋引擎優化、24小時報導,以及古怪的百萬富豪的幻想。
💡預測:新聞業正面臨「小林丸」時刻
鄭文耀(Paul Cheung)是全球非營利新聞社群Hacks/Hackers的策略顧問暨AI計畫負責人。
節錄:
「同時出現的挑戰創造看起來不可能的局面。」
議題:
鄭文耀指出,2024年美國選舉和AI的迅速發展創造不可能的局面,即新聞業在2025年面臨「小林丸」(Kobayashi Maru)時刻。他表示,2024年美國選舉凸顯觀眾轉向替代來源,從專業主題的podcast到社群驅動的平台,來獲得選舉資訊。AI則根本上轉變人們期待接受和取得資訊的方式。
這些同時出現的挑戰創造看起來不可能的局面,即新聞機構必須重建可信度和權威,同時重新塑造他們如何服務,並與受眾互動的形象。這就像《Star Trek》中臭名昭彰的「小林丸」情境,其為傳統解方被證明不夠用,且根本上重新塑造交戰規則才會成功的模擬測驗。
美國科幻作品《Star Trek》故事中,星艦學院(Starfleet Academy)學員的最終測驗是解救運輸船「小林丸」,但這項模擬測驗預設無法救援成功,主要是讓學員認知宇宙翱翔不輕鬆,隨時會遇上無解且死亡的狀態。「小林丸」之後成為形容絕境或無法以常規通過的測驗的代名詞。
傳統組織模式不再有用。新聞編輯部和商業分明是要保護編輯完整性,卻妨礙類似谷歌(Google)或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等公司用來轉型自身價值主張的整合解方發展。傳統的計算制度聚焦在觸及數和瀏覽數,這與受眾及群體逐漸要求的個人化、高度影響力服務背道而馳。
解方:
鄭文耀寫道,前進的道路要求我們,把新聞當成解決社群問題的工具,而非目的本身。與社群建立可靠的夥伴關係,攜手創造共享資訊的新框架。打破新聞編輯部、商業和科技功能之間的傳統障礙,創造真正的整合解方。開發新的影響力計算方式,獲得真的社群成果,不只是參與統計數字。
「這樣的轉型不單是為了生存,還關係到履行新聞在民主中的不可或缺角色。」鄭文耀強調,2024年美國選舉讓我們知道,我們可以進化,滿足社群不斷變化的資訊需求,或觀察這些社群來找到替代方案。
💡預測:影響力投資開始討論媒體永續
Adam Thomas是諮詢公司Evenly Distributed的創辦人,該公司為新聞工作者、非營利領袖和社會企業家提供策略支持。他曾擔任荷蘭獨立非營利機構「歐洲新聞中心」(European Journalism Centre)執行總監,以及愛爾蘭的社群媒體通訊社Storyful產品長。
節錄:
「未來某個時候,2025年之後,充足資金、公正的媒體企業呈現的繁榮環境,能傳遞有影響力的內容、服務多元社群,以及達到資金獨立。」
議題:
Adam Thomas談論全球新創媒體因難以獲得資本而面臨的挑戰。近期有些成功例子,像是很有趣地,羅馬尼亞有個膳食計畫電子報有26000人訂閱,每年收入約40000歐元,但他表示,基本問題「仍無答案」。那個問題是:「協助新聞組織創立、存在、茁壯的資本在哪?因為沒有的話,就算是最具發展性的倡議在實現前都可能成為泡影。」
解方:
Adam Thomas認為,「影響力投資」可能為新創媒體提供部分解答。什麼是影響力投資?他解釋:「影響力投資是把資本分配給旨在傳遞可衡量的社會或環境利益,同時穩定回收資金的組織或專案。」
影響力投資者在許多領域有巨大影響,包括潔淨科技(cleantech),但Adam Thomas說,目前「大多避開新聞領域」,單純是「吸引投資人到新聞領域並不容易」。媒體被視為具高風險,且回報低或有不確定性。
不過Adam Thomas預測,2025年會有所改變,更多影響力投資者會開始尋找可投資的媒體專案。他引用的早期例子包括荷蘭的V-Ventures,其資金來自Veronica基金會,該基金會對媒體和媒體科技進行影響力投資。
Adam Thomas說,要解決的一個關鍵議題是,「這個等式的需求方」,意味創造可投資的媒體事業。要做到這個,媒體會要「精通說故事的藝術,不只在自身內容,還要向投資方展現價值主張(value proposition)」。他們也會要抗拒對規模的執著,只考慮「為了更大、更快和更多」。他表示,若能發生這狀況,「2025會是影響力投資終於開始討論有關新聞永續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