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我當學生的時候,就已經有這個(沒人想當記者)跡象了」,《端傳媒》(Initium Media)記者章凱閎向《田間》表示,只是這個現象現在有很劇烈的數據變化,包括報考傳媒系所人數持續下滑,以及該科系學生畢業後踏入媒體業的人數也在減少,這情況帶來人才斷層問題,「不想當記者成世代心聲」報導則是探究背後原因。
根據統計,在台灣被視為新聞系第一志願的政治大學新聞學系,2014年8月(103學年度第一學期)到2024年8月(113學年度第一學期)的註冊人數明顯持續下滑。《端傳媒》9月2日刊出〈不想當記者成世代心聲,大學教師也不鼓勵,台灣新聞業如何走下去?〉報導,內容除了指出低薪、高壓、長工時等業界眾所皆知的問題,還提到學用落差、成就低落也是導致沒有新血要投入、續留在業界的因素。
不過全球都有主修新聞、投入媒體產業的人數減少的現象。對於製作上述報導的動機,《端傳媒》台灣組主編許伯崧說,《端傳媒》原本就有關注中國、香港的新聞教育和業界情況,所以這篇報導是以《端傳媒》的視角去看台灣情況,而不同於前者新聞自由受政治、法律壓迫,台灣面臨的是資本力量干預,「做什麼都要為了追求點閱率」,進而產生搶快、未查核、跟著別家媒體發新聞等亂象。
無成就感、缺中間層
許伯崧表示,少子化的情況下,報考傳媒系所的人數自然降低,而低薪、長工時等情況在台灣並非媒體業獨有,所以這篇報導探討記者難以學以致用、無成就感的情形。他直言,在事件現場的記者可能有些問題想問,可是主管要求問的問題,不一定是記者想問的,使得發問主導權和議題設定權被稀釋,「自己想要如何呈現這個報導的動機被削弱,大家就會開始懷疑自我成就」。
拜COVID-19疫情所賜,現在直播記者會愈來愈普遍,大眾可以直接看到哪家媒體的記者問了怎樣的問題。許伯崧說,有時網友也會肯定記者問出好問題。只是好問題該如何認定?他提到,在司法院憲法法庭的死刑存廢釋憲案宣判記者會上,因死刑部分合憲,就有記者問哪些已判死刑的案子會先行刑。
「憲法法庭不管這些事情」,許伯崧說,執行死刑是法務部的職權,「聽到(這問題)真的很尷尬,連憲法法庭的人都很尷尬」,可是這確實是個尖銳的提問,雖然根本不是憲法法庭能回應的問題,但對那家媒體的受眾而言,這樣直球對決非常好。他強調,在議題方向設定上,做自己認為對的事,還是受眾看了會爽的事,是2個截然不同的情況。
對新聞工作仍有熱忱的章凱閎稱,媒體業以前可能會有些經濟誘因,「但我覺得從事這份工作很大的部分是自我實現」。被問到給予想投入這行業的新人的建議,他認為,要知道激起自己對新聞有熱情、想當記者的原因,還有渴望在這工作獲得什麼。
談到結構性問題,許伯崧指出,業界內的資深前輩很多,新人也很多,反而是已有10年資歷的中間層稀缺,因為這階層的人要安撫前輩,還要管理新人,加上自己原本的工作,「我自己覺得這種內耗是最嚴重的」,而年輕人再多,通常待個2、3年就離職了。
「剛剛提到的記者到底有沒有一些自己的主導權,就是選擇寫的題目、要問怎樣的問題,可是主管永遠都會在後面一直給指示,最後有熱忱的記者會發現,我其實都是在處理這些交辦來的不合邏輯的東西,(熱忱)就會被消耗。」許伯崧說道。
還是有熱情記者在努力
這樣還有救嗎?許伯崧坦言,這樣的結構性問題很難改變,除非有更多類似《報導者》(The Reporter)這樣的非營利媒體出現,讓較有熱忱的記者去認真做專題報導。
許伯崧告訴《田間》:「也許自媒體會是新的大破大立的東西。我沒有覺得說傳統媒體爛掉就一定要救,如果救不回來,大眾看自媒體沒有什麼不好。」
對於抱著使命感從事新聞工作,許伯崧認為有點危險,因為當自己覺得做了很多正確的事,卻沒有產生對等的回報,很快就會內耗完,所以在工作成就感部分,把外界的掌聲、噓聲當成一種聲音就好,保持平常心,讓自己覺得有做不錯的事即可。
章凱閎認為,台灣仍有讓有熱忱的記者投入的空間,也有機構在挖掘、培養能力,「在這個時代,有實力、熱情的年輕記者,可能會比以前更厲害」。他也強調,把得到的資訊轉化成好消化、好理解的內容是個專業。
「我希望大眾可以看到個別記者的努力,因為所有的媒體都有一個自己的大方向主張,但其實記者工作有趣的是,他們通常都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上,找到一些可以施力的縫隙,或是挑選議題跟在這個媒體的框架底下能做出什麼,可以稍微破框或是做別人沒有看到的議題。我覺得這些常常都是來自於一些媒體底下,一些很有熱情的記者所生產出來的內容,那他們的名字需要被記得。」章凱閎說道。
許伯崧則稱,司法訴訟一定有贏有輸,輸的一定覺得司法不公,贏的認為司法捍衛其權利,而媒體也是類似情況,就算報導客觀事實,不能接受這個事實的人會覺得媒體偏頗,可接受的會認為媒體中立,並表示有些人帶著目的性來看報導,「他們要的是其聲音的代言,在這情況下,很難期待閱聽眾怎麼去看待媒體」。
不過許伯崧提到,多看不同媒體的報導,才能看出其中的差別,「這是很重要的媒體識讀」。章凱閎表示,資訊蒐集是雙向而非單向,因在演算法的趨勢下,若有意識去搜尋,就會看到好的報導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