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的話】
《田間》創刊5個月後,熱烈歡迎原為獨立記者的蘇曉凡加入團隊,很快就能看到她所寫的精采報導。
3月8日國際婦女節(International Women's Day)剛過,2025年的主題是為性別平等加速行動(Accelerate Action)。在台灣,女性新聞工作者不算少數,也有部分媒體高層是女性,那職場性騷擾問題有減少嗎?
《田間》專訪《鏡週刊》人物組主筆陳虹瑾,談論新聞媒體業界的狀況。她也以自身和他人經驗,分享遇到性騷擾時,可採取的應對方式。
媒體在促進性別平等認知扮演重要角色,對於該如何報導相關議題,澳洲非營利組織Our Watch提出的12點建議,《田間》有摘要重點。
非常感謝訂閱的大家,歡迎來信建議想看到的相關議題報導,並給予指教。
簡恒宇
【請教一下】
新聞業界的性騷擾問題有克服或解決的可能嗎?
「我必須說,只要有人類存在的一天,這個情況(性騷擾)一定會一直存在。」現任《鏡週刊》人物組主筆陳虹瑾向《田間》表示,關於這個問題的整體狀況無法一刀切,但現在有讓做出性騷擾行為而要付出代價的比例提高。
在陳虹瑾的諸多報導作品中,可看到不少揭露性犯罪的女性的訪問內容。被問到為何會寫較多這方面的報導,她回道:「好像是我遇到的那些事情,在提醒我要注意這樣的議題。」
田:女性同業在職場和工作上遇到歧視和騷擾時建議如何應對?
陳:第一個一定是蒐證,再來我覺得個人的意願其實很重要。
我前陣子採訪伊藤詩織,我覺得她講到的一個概念其實是很universal,不只是給女記者,就是如果你覺得現在還沒有準備好講出來,覺得這樣的狀態比較安全,那就先不要講。
今天假設23歲的我遇到這個事情,我根本就不敢走性平申訴。我回去看我這15年業界人生,我覺得是一個去Empower自己的歷程,還有就是我願不願意承擔代價。
接受《田間》專訪時,陳虹瑾講述自己曾經歷的性騷擾情況,也對男性同業可做些什麼、女性主管增加有無帶動改變,以及媒體報導相關議題時應調整的部分提出看法,敬請期待即將發布的完整專訪內容。
【參考工具】
2023年,台灣MeToo運動受到大眾關注,自然也是媒體報導重點議題。關注女性議題的非政府組織「勵馨基金會」(The Garden of Hope Foundation)當時呼籲,媒體不應以「窺淫」、「獵奇」方式報導性犯罪受害者的經歷及創傷,因為這會加深閱聽眾的性騷擾迷思,以及加重對完美被害人的刻板印象。
勵馨基金會強調,大眾對這類形式的報導應該「不點擊、不轉傳、不評論」,同時也提醒持續關注此議題的新聞工作者,在製作相關報導時,留意察覺自己的身心狀況,因為在反覆同理、間接感受當事人在事件中的壓力或情緒,可能造成心理傷害。
在前人權線記者謝孟穎的專訪文章中,《田間》有補充全球深度報導網(GIJN)對於人權相關議題的調查報導有提供相關指南參考,包括女記者對如何報導性騷擾/性侵案件的建議。
倡議性別平等和防止對女性施暴的澳洲非營利組織Our Watch,諮詢來自媒體、支援受害者及處理性騷擾、性犯罪的組織代表,發布關於媒體報導包括職場內性騷擾議題的12點建議。《田間》摘要重點製成以下表格。
【熱門話題】
唐氏症舊稱「蒙古症」風波
台灣經濟部長郭智輝3月7日接受寶島聯播網節目《寶島全世界》訪問,被問到如果台積電(TSMC)和英特爾(Intel)合資一事時,竟以與有唐氏症(Down syndrome)病史者結婚來比喻,甚至使用早已不再通行的舊稱「蒙古症」(Mongolian idiocy),引發撻伐。郭智輝3月11日在立法院再次鞠躬道歉。
根據谷歌(Google)搜尋趨勢紀錄,「蒙古症」一詞自3月8日開始在台灣成為熱搜字,與「唐氏症」一詞的搜尋熱度有很大差異,直到3月11日上午,「唐氏症」的搜尋熱度才略高於「蒙古症」。
觀察台灣媒體報導的標題,使用「蒙古症」佔多數,少數只用「唐氏症」,部分盡可能讓兩者都入標。
針對媒體報導標題多數使用「蒙古症」一詞,是否擔心讓未深入了解的人誤會為另個稱法或代名詞,唐氏症基金會(Down Syndrome Foundation)回覆《田間》:「基金會呼籲社會大眾加強對唐氏症的理解與包容,並用正確的搜尋方式來正視唐氏症的議題。」
唐氏症基金會表示,期待透過3月21日世界唐氏症日(World Down Syndrome Day)特展,讓大眾進一步了解差異,平等對待,讓身心障礙者也有權共享社會資源,成為社會一分子。該特展舉辦地點在台北車站大廳。
為何唐氏症過去會稱為「蒙古症」?唐氏症基金會3月10日在社群平台簡單說明,英國醫師John Langdon Down於1862 年首次描述唐氏症特徵,但誤認是蒙古人種特有疾病,所以一開始把這種染色體變異情況稱為「蒙古症」。1965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蒙古要求下,取消「蒙古症」稱法,改以發現此病症的醫師姓氏命名,即今日所稱的「唐氏症」。
另外,海外香港獨立媒體《綠豆》(Green Bean)3月4日刊登本名尤弘剛的作家「薯伯伯」(Pazu)文章,內容提到除了「蒙古症」,還有「蒙古摺」(Mongolian eye fold)、「蒙古斑」(Mongolian spot)等術語,強化了西方醫學界當時對東亞人的偏見和種族刻板印象。「蒙古摺」與「蒙古斑」現稱為內眥贅皮、骶部色素斑。
【包蟠睿專欄】
包蟠睿(Patrick Boehler)現與國際媒體機構合作制定受眾及產品策略。
第13屆全球數位人權大會(RightsCon)於2月最後一週在台灣舉行,《田間》先前發布特稿,摘要部分與媒體有關的座談內容。
同樣參加RightsCon的包蟠睿觀察到有關資助異議媒體的盲點,他在其電子報《Re:filtered》指出,不一致誘因(misaligned incentive)為異議媒體強加不少障礙。包蟠睿提出一些想法,試著讓這個系統變得更好,以下是摘要內容。
當外部挑戰依然巨大,許多自我強加的障礙來自於不一致誘因。這些是我觀察到,以及潛在的發展情況。
家長式資助:專業身分和過時的設想仍是資助關係中強大的凝聚因素。這樣的連結通常是基於個人同情,而非有效性;優先考量獲取資源,而非服務受眾。隨著資金縮減,我們面臨把有廣泛人脈者置於無功能模式中的風險。
不明確的資金目標:資金結構極少超過維持下去的範圍。資助是為了自我表述、資訊供給或記錄檔案?沒有明確性,資助不過是獎勵內容農場。
人才匱乏悖論:這領域有限的新聞工作者,讓資助者對調整支持策略,以吸引新人才猶豫不決。
研究實施差距:研究被視為手段工具,而非策略基礎,極少告知要重新思考服務模式。
自我強加限制:我一直聽到在技術官僚專制環境服務受眾是不可能的論述,儘管在傳統媒體資助者網絡或新聞概念之外存在一大堆相反證據。
這些是我認為有所幫助的想法:
教育:現在不是新聞學院教學生如何讀提詞機的時候了。新聞教育必須以和生活連結為基礎,包括產製訓練及變現方式。
研究和風險設計:投資這領域能讓堅持下去的媒體從業人員拓展眼界(就像對我一樣),並幫助創造獨立的收入來源。
服務至上的方法:我們應找出已傳遞有價值資訊的個人,並透過新聞能力來強化他們的工作。
跨學科合作:我們需要給新聞工作者與技術人員更多合作機會。沒有這樣的合作,我們會一直看到沒意義的行為,還有一堆同等級的虛擬私人網路(VPA)、鏡像及整合應用程式(App)。
這工作太重要,不能出錯。這領域有令人驚豔的聰明、上進的人才。我們可建構更好系統。
【CMP要點】
《中國日報》(China Daily)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2月26日簽署《國際傳播合作框架協議》,這凸顯習近平所推行的另一重點,讓省、市、區級國際傳播中心(ICC)與有更大影響力、資源豐富的中央媒體進行垂直化整合,把地方故事推向全球。隸屬中共固原市委員會的《固原日報》把此合作模式稱為「央地CP」,而此用語在過去3年頻繁出現,顯示此模式正在增加。可是地方執行仍把重心放在向上交待,能否帶來有意義的全球交流成果尚待觀察。
更詳細內容可閱讀班志遠(David Bandurski)寫的《Ancient Outpost Seeks A New Voice》。
中國人工智慧(AI)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推出的AI大型語言模型DeepSeek-R1取得巨大成功,促使許多公司用它來訓練自行開發的AI大型語言模型,而有些公司,像是Perplexity AI利用已知約300個被「審查」過的議題,修正任何親政府傾向論述,但只有英文版本加入更細緻的說明,中文卻無任何修改。更令人擔憂的是,有些公司不想費心去修正。當公司在平衡財務和道德義務時,選擇忽視會帶來AI產品已設置偏好中國論述的實質風險。
更詳細內容可閱讀Alex Colville寫的《Rehabilitating DeepSeek》。
亞洲各國政府正試著把DeepSeek套上「主權AI」形式使用,允許本土科技公司符合自己國家的「國家安全要求」進行調整,其中印度AI公司開發的AI大型語言模型Ola Krutrim與DeepSeek-R1一樣,對於互相批評的提問有詳細回應,卻拒絕批評自己國家,即Ola Krutrim不會回答有關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及其政府的任何批評。隨著中國試著讓全球南方使用其開發的AI大型語言模型,而像Ola Krutrim利用DeepSeek的審查架構,我們能在閉源(closed-source)環境中維持言論自由多久?
更詳細內容可閱讀Alex Colville寫的《Leapfrogging to Autocratic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