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的話】
《兒童權利公約》(CRC)明文兒童有接觸適當資訊的權利,而台灣陸續有《少年報導者》、《小公視》及《兒童世界報報》等兒少媒體成立,它們分別是獨立媒體、公共媒體和自媒體,且剛好橫跨平面、電子、網路等媒體類別。
這3個兒少媒體向《田間》分享創立的動機,以及讓兒童能讀懂新聞內容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有參與感,同時培養未來的媒體閱聽眾。
至於大人媒體部分,台灣和馬來西亞都發生「旗幟符號」事件。儘管台灣沒有明文禁止出現納粹符號,但這次有媒體用打馬賽克的方式,顧及不同群體的感受。馬來西亞則是當地最大華文媒體《星洲日報》似乎用人工智慧畫出錯的國旗,卻還刊登,引發喧然大波。
另外,每年4月下旬是蛇開始出沒的季節,《田間》先前談論過怎樣更好地報導蛇類新聞,因為大眾會從媒體報導吸收資訊,且如同受訪者所說:「媒體的功能是讓大家對對的事情有所嚮往,或讓他們知道一些自己不知道的東西」。
非常感謝訂閱的大家,歡迎來信建議想看到的相關議題報導,並給予指教。
簡恒宇
【熱門話題】
部分台灣媒體打馬納粹符號
由於部分罷免立法委員的連署書涉嫌造假,地方檢察署陸續約談罷免案領銜人,其中罷免李坤城(民主進步黨,新北市第三選區)的領銜人宋建樑4月15日到新北地檢署複訊時,戴著納粹符號臂章,手拿納粹領袖希特勒(Adolf Hitler)的自傳《我的奮鬥》(Mein Kampf)現身,甚至比出納粹禮手勢,引發爭議。
台北市可巴德猶太協會(The Chabad Taipei Jewish Center)創會理事長方恩格(Ross Feingold)4月16日在Facebook粉專強調,不論是支持納粹思想,或想指控執政者或檢察官的行為如同納粹,這樣的方式都不對,「我曾經在台灣媒體呼籲政治人物,請別用這個歷史拿來批評政治敵人」。
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ISECO)代表游瑪雅(Maya Yaron)與德國在台協會(German Institute Taipei)同日均在社群平台表達譴責,而德國在台協會直指「此次的行為帶有政治目的」,痛斥宋建樑的行為「無恥」。
台灣網路媒體《Newtalk新聞》(原稱《新頭殼》)獨家訪問到宋建樑,但關於納粹符號、納粹禮手勢,他不願多談。
台灣媒體廣泛報導此事件,但在4月17日出版的主要報紙中,《中國時報》(China Times)及《聯合報》(UDN)只在版面角落報導此事件,反觀《自由時報》(Liberty Times)與其英文姊妹報《台北時報》(Taipei Times)則放在頭版,《自由時報》還另用整個版面報導該事件。
特別的是,《自由時報》的配圖把納粹符號打上馬賽克,而《中央社》4月16日報導宋建樑應訊後交保離開地檢署的配圖,同樣有把納粹符號打馬。

馬來西亞華文媒體放錯國旗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4月15至17日對馬來西亞進行國是訪問,此事自然獲得媒體關注,尤其是華文媒體,其中1929年創立、現為馬來西亞最大華文媒體的《星洲日報》(Sin Chew Daily),則是唯一獲得獨家授權刊登習近平署名文章的當地中文媒體。
不過4月15日出版的《星洲日報》引發爭議,不只前首相阿都拉(Abdullah Ahmad Badawi)過世新聞放在角落,頭版全是習近平到訪報導,署名文章預告的配圖中,還放了明顯錯誤的馬來西亞國旗,少了象徵伊斯蘭信仰的新月。《星洲日報》隨即發布道歉啟事,強調這是無心之過。
此外,另家中文媒體《光華日報》(Kwong Wah Yit Poh)4月16日在Facebook放上柏威年(Pavilion Kuala Lumpur)與飛輪海88商場(Fahrenheit 88)戶外螢幕放上歡迎習近平來訪的廣告圖片,但廣告中顯示的馬來西亞國旗新月被遮掉,象徵各州及聯邦直轄區的14芒星變成只有13道光芒。

《光華日報》似乎已撤下此圖片。馬來西亞通訊及多媒體委員會(MCMC)同日宣布,依據《1998年通訊及多媒體法》(Communications and Multimedia Act 1998,又稱588法)進行調查。
馬來西亞元首蘇丹依布拉欣(Ibrahim Iskandar)4月16日在Facebook用馬來文寫道,國旗是國家主權象徵,不能被錯誤使用,更稱「當地中文報紙頭版放了沒有新月的國旗的錯誤,會挑起人民敏感情緒,這令人無法接受」。他要求報社的管理及編輯要更有敏感度,並在出刊前檢視所有內容。
《星洲日報》隨後表示,誠摯接受依布拉欣的訓示,強調編輯部已強化審核程序,特別是人工智慧(AI)技術的應用規範。
針對該事件,《星洲日報》4月17日宣布,總編輯陳漢光和副編輯主任蔡淑珊已被停職。他們2人同日被警方傳喚錄取口供,時間長約3小時,之後獲保釋。警方也帶走當初製作圖片的電腦。

馬來西亞警察總長拉扎魯丁(Razarudin Husain)告訴《馬來西亞新聞通訊社》(Bernama),警方接獲約40件有關該事件的報案,並依據《1963年徽章及名字(防範不當使用)法》(Emblems and Names (Prevention of Improper Use) Act 1963)及《1984年印刷機與出版法》(Printing Presses and Publications Act 1984)。
馬來西亞政府的反應又掀起另個爭議,因為這些法律被認為箝制新聞自由。非政府組織「獨立媒體運動」(GERAMM)與馬來西亞獨立新聞中心(CIJ)4月16日均表明,反對用過時法律來懲處《星洲日報》。
馬來西亞《新海峽時報》(New Strait Times)前總編輯(Abdul Kadir Jasin)卡迪耶欣(Abdul Kadir Jasin)4月17日在Facebook直言,此事應交由媒體評議會(MMC),而非警方或MCMC處理。馬來西亞通訊部長法米(Fahmi Fadzil)同日說,MMC會是處理該事件的理想平台,只是在它成立並運作前,仍照現行法規處理,即由監管印刷刊物的內政部主導調查,MCMC處理其監管的電子媒體部分。
2025年2月26日,馬來西亞國會三讀通過《2024年馬來西亞媒體評議會法案》(The Malaysian Media Council Bill 2024),將由媒體公司、媒體協會、非媒體機構組成評議會,為媒體產業制定倫理行為準則和責任標準。
馬來西亞首相安華(Anwar Ibrahim)4月18日強調,任何涉及國旗的錯誤都不容忽視,但應依法處理,不宜過於反應激烈。馬來西亞「三三出版社」(Empress Culture Sdn. Bhd.)發行人、台灣「季風帶」(Monsoon Books)創辦人林韋地(Lim Wooi Tee)隔天在Facebook表示,認同安華所說,各方保持冷靜,讓法律程序走完。
林韋地直言,若認為法規不合理,就促使國會議員修法,如果佔多數席次的政黨都認為不用修,就是接受,「就是民主法治的邏輯」。不過他也提問:「如果一家報紙或一個機構觸犯法律,只有前線的勞動者需要負責,而決定勞動條件和環境的資方和董事毫無責任,這是合理的嗎?」
【請教一下】
《少年報導者》總監楊惠君:報導者做到第6、7年的時候,我們已經知道台灣是有一群人支持我們,但接下來想到的問題是,這個媒體的永續要怎麼做。這個問題牽涉到兩個部分,一是如何持續開創非營利媒體的公共服務項目;二是未來的讀者在哪裡。
我們每年都有主管共識營,討論接下來還可以做些什麼事,我當時就提出,若是要拓開同溫層,加上找到公共服務的點,那就要腳步往前跨,培養未來可以讀深度報導的這些孩子。另一方面,就算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國,CRC(兒童權利公約)國內法化也很久了,過去也一直倡議兒童表意權、參與權,但兒童怎麼進入公共事務?我們開始做之前,問過很多專家和老師,有人直接說,學生都在看抖音,這個世代不會關心公共事務。不會關心是環境的關係,那我們就要創造一個他們可以關心公共事務的管道。
《小公視》兒少中心主任林瓊芬:公視本頻13台是綜合頻道,每天設定是下午4點半到6點半,週間就這兩小時服務兒少的觀眾,通常前面一小時是購片,那自製節目就是一小時,這是新製節目的播放時間,早上當然會有重播。但整體來說,製作時數是蠻少的,那你(節目)做的少,影響力就低。
更何況說,之前的預算是明顯不足,這幾年很多時候我們是去申請其他計畫的錢,才有預算讓節目量增加。因為長期以來都是這樣,我心中當然會幻想,如果能像友台有一個頻道,會不會這一切都會變得不一樣。
前面有兩次機會,由公視向立法院提出預算需求,但因為一些考量,兒少族群都被放棄。這次是因為《公視法》修法,史哲(文化)部長來詢問規劃兒少台的意願如何,我們才緊鑼密鼓地開始。
《兒童世界報報》創辦人Tiffany 、卿媛:疫情期間,我們從美國回來台灣,我的小孩講英文,我希望他們能夠多學中文,加上我一直想讓孩子們多認識這個世界,那時候他們國小一年級左右,因為不希望他們一直抱著電腦、iPad,所以我開始找一些認識世界的、用聽的兒童節目,但找來找去都是說故事,才想說那是不是要自己來做。到現在,好像還是只有我們在做世界新聞讀報。
【專題討論】
聯合國在1989年頒布的《兒童世界公約》明列兒童自由表示意見之權利,也鼓勵媒體應確保兒童可獲得有益資訊,但台灣在2011年才修法納入該公約精神。相比於許多國家長期以來有專屬的兒童頻道,台灣是到了近幾年,才陸續有兒少媒體的出現。
2022年成立的《少年報導者》(The Reporter for Kids),當初是總監楊惠君思考媒體識讀的重要性而發展起來的。她表示,過去談媒體識讀多是從追溯資訊真假、辨別照片真偽等工具介紹,「但現在生態太複雜,連媒體人都不見得能很清楚辨別什麼是原生報導、負責報導。」所以他們決定從源頭做起,製作適合10到15歲青少年閱讀的深度報導,培養他們閱讀長篇報導、公共思辨的能力,且會邀請學生參與報導製作、進行採訪,拉近孩童參與公共事務的距離。
同樣成立於2022年的自媒體頻道《兒童世界報報》(Broadcast 4 Kids),是身為母親的兩位創辦人Tiffany、卿媛,單純想讓小孩認識世界而創立,「真的是把聽眾當成自己小孩,只有這樣才能很純粹地去分享。」《兒童世界報報》的新聞選題在嚴肅與有趣之間取得平衡,她們直言,「嚴肅議題雖然對小朋友來說比較生硬,但變成他們願意聽的內容是我們的專長」,像是把「護國神山」一詞改成「遊戲王牌」來形容台積電(TSMC)在台灣經濟的重要角色。
2024年8月才成立的《小公視》(PTS XS),目前還沒有兒童新聞,不過仍透過各種自製節目,帶領青少年探討重要議題,並積極將具有教育意義的節目內容對接各個教育場館與學校老師。《小公視》兒少中心主任林瓊芬說:「現在的節目是多平台的,所以節目推出時,主要對象除了青少年觀眾還有家長外,從教育資源切入的話,可想像(對象)是班級裡的學生和老師,就多了一個管道。」
兒少媒體是扎根下一代公共思辨的重要管道,應該如何製作適合且有益於兒少閱讀的內容?《田間》專訪新加坡的英文兒少月報《What’s Up》共同創辦人施仁喬(Cherian George),也採訪了非營利媒體《少年報導者》、公共媒體《小公視》以及自媒體《兒童世界報報》等不同性質的華文兒少媒體,敬請期待即將發布的完整專題內容。
【業界動態】
ACFA邀楊智強談緬甸
亞洲公民未來協會(ACFA)將於4月29日晚上7至9時在台北舉辦座談活動,邀請關注緬甸的中文新聞平台《邊境之眼》(Border Eyes)共同創辦人楊智強(Will Yang)分享其近年在緬甸的經歷。
該活動同時有線上與實體場,報名費用新台幣300圓將全數用於支持緬甸獨立記者災後生活。
ACFA是2022年在台灣註冊的非政府組織(NGO),旨在連結台灣和東南亞,共同捍衛公民空間。楊智強是台灣的獨立記者,2024年與流亡的緬甸媒體人一起創立《邊境之眼》,曾向《田間》分享該新聞平台的目標和緬甸媒體環境。
柴靜註冊Substack帳號
中國獨立媒體人、中央電視台(CCTV)前記者柴靜4月8日在YouTube貼文表示,為了不受限制地刊登長文,註冊Substack帳號,並發布加入烏克蘭台灣籍志願兵潘文揚所寫書稿的其中一章內容。
柴靜曾訪問為俄羅斯而戰的中國雇傭兵,以及為烏克蘭而戰的兩岸志願兵,分別於3月15、30日在YouTube播出,而潘文揚是她訪問對象之一。
海外華人獨立媒體《波士頓書評》(Boston Review of Books)獲潘文揚和柴靜授權,刊登同章書稿,並提到潘文揚計畫4月底再去烏克蘭,因此把書稿交給柴靜,授權她摘錄。
柴靜4月12日在YouTube寫道,潘文揚的書稿得到熱烈回應,已有出版社聯繫他。
CITY+電台成為「全媒體」
馬來西亞砂拉越(Sarawak)的中文財經廣播電台CITY+在4月7日宣布,全面進入「全媒體」(Omnimedia)時代,即除了原本的廣播頻道,還推出Podcast、影片、圖文和開設社群平台帳號,全方位接觸閱聽眾。
CITY+先前名稱為CITYPlus FM,於2017年首播,是馬來西亞第一家中文財經廣播電台,為中小企業主、投資人、創業者提供全面資訊。CITY+表示,其為馬來西亞唯一關注「城市議題」的中文全媒體。
2025年3月,CITY+與台北廣播電台(TBS)開始跨海交換節目。台北廣播電台是隸屬於台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的公營廣播電台。
聯合新聞網籲留意假網站
台灣聯合報系(United Daily News Group)旗下的聯合新聞網(udn.com)4月17日表示,近期有假冒的網站刊登不實資訊,提醒民眾要確認正確網址,以免遭到詐騙。
【業界人事】
《上報》總主筆陳嘉宏將任鏡報新聞網總主筆
陳嘉宏4月15日在Facebook宣布,將到新的台灣網媒「鏡報新聞網」擔任總主筆。他先前曾接受《田間》簡訪,談論媒體是否應該/適合表態支持特定候選人。
「網路媒體何其多,但我一直認為,論壇才是一個媒體的靈魂,一個沒有論壇的媒體是一個沒有靈魂的媒體」,陳嘉宏寫道,「在眾聲喧嘩,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不管你的政治立場如何,都應該對願意花錢做論壇的媒體心存敬意,因為這是健全台灣的公共論壇與政治溝通最好的方式」。
台灣的鏡傳媒3月12日宣布,將成立鏡報新聞網,組建「AI時代最需要的」、「年輕人的」媒體。鏡傳媒於2016年創立,董事長裴偉曾是已停刊的《壹週刊》(Next Magazine)社長、總編輯。
《南洋商報》助理新聞編輯何燕羚升任副總編輯
何燕羚(Ho Yin Leng)升任馬來西亞《南洋商報》(Nanyang Siang Pau)副總編輯,負責監督時事新聞與帶領地產組、周末出刊的《產業周刊》(Property Weekly)及「南洋地產網」(Nanyang Property)專題。
《南洋商報》於1923年在新加坡創辦,1962年製作馬來西亞版,但1965年星馬分家,《南洋商報》也一分為二,而在新加坡的《南洋商報》與同樣分家的《星洲日報》合併為今日的《聯合早報》。
《南洋商報》以財經報導為主,並在2021年推出南洋地產網,目標是成為馬來西亞華人首選的「房地產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