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農曆新年的生肖為蛇,許多華文媒體明顯想讓大眾對蛇有正面印象,其中台灣媒體聚焦爬蟲動物咖啡廳,凸顯認識蛇的不同方式,香港媒體則是訪問蛇類專家,藉此宣傳及教育大眾有關蛇的正確認識,就連新加坡《聯合早報》都專訪曾在國內到處找蛇,之後出書談論蛇的醫師,大聊蛇的魅力。
然而,2024年開始養蛇的《轉角國際》(udn Global)編輯王穎芝不認為是媒體影響大眾讓蛇有負面看法,反而是大部分的文化集體意識裡面,對蛇的恐懼影響了媒體。她告訴《田間》,在醫療尚不發達的農村時代,被蛇咬的致死率滿高的,人類因此害怕蛇,這樣的恐懼就一直傳承下來,若新聞工作者本身害怕、討厭蛇,可能不會想到自己不了解蛇,而在不具備足夠專業知識的情況下,產出的報導內容可能對蛇也帶有負面看法。
媒體該如何報導蛇在內的各類動物較適合?王穎芝強調,就算會害怕特定動物,也不能隨意殺害,這是報導野生動物部分應包含的基本概念。陪伴動物,即通稱的寵物部分,她認為應倡導終養不棄養的觀念,且因任何寵物基本上都屬外來種,如果真的無法繼續飼養,也要找願意接手的飼主,而非把寵物丟棄到野外。
王穎芝稱,報導不能把一切情形都簡化,也要提及飼養的困難之處。她與有多年撰寫動物新聞經驗的李娉婷都提到,媒體報導應避免讓大眾誤會特定動物「很可愛」的印象,進而有購買衝動。
「變成熱門寵物往往是一種詛咒,受歡迎的同時連帶而來的是繁殖買賣亂象」,李娉婷表示,媒體在報導時,若能多強調飼養這些動物的環境門檻、照顧和醫療成本,或許有助於改善一窩蜂飼養的情況。
從了解動物開始是好的一步
李娉婷最初在《台灣動物新聞網》(TANews)任職,因而開始寫動物新聞。她告訴《田間》,該媒體時任總編輯常提醒,要寫「動物新聞」而非「動保新聞」,如何在新聞既有動物福利觀念,又不會讓資訊最終只能在小圈圈中傳播,是主要努力的方向。
《台灣動物新聞網》由非營利組織「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APA)於2014年成立,期間曾招募、培訓公民記者,但在預算考量之下,2020年決定關閉。
不過多數台灣新聞媒體看重流量,李娉婷認為,當在寫動物新聞時,若記者能多花10分鐘搜尋該種動物的習性、報導中加上一些正面描述,避免刻板印象,讓大眾從了解動物開始,就是好的一步。她也說,10年前的動物新聞報導不多,又都以衝突事件或獵奇內容為主,但現在媒體漸漸會「幫蛇說話」,報導也會加上保育單位的採訪和建議,「是個滿有希望的轉變」。
「媒體的功能是讓大家對對的事情有所嚮往,或讓(大眾)他們知道一些自己不知道的東西」,社群平台專頁《兩棲爬蟲萬事屋》(Herptile's Yorozuya)創辦人、蛇類專家徐偉傑接受《田間》訪問時建議,滋擾性蛇類是媒體可關注、幫忙讓大眾了解的議題,「台灣的蛇沒有大家想的離自己那麼遠」。
徐偉傑指出,4、5月是台灣原生的中華眼鏡蛇繁殖季節,因此會較容易看到,但這段期間也會出現「放生眼鏡蛇」的「季節性報導」,媒體都會拍攝眼鏡蛇的特寫畫面,製造出很可怕的樣子。他表示,媒體其實可在快到繁殖季前報導相關議題,讓大眾接收正確資訊。
多方查證資訊很重要
對於報導兩棲、爬蟲動物當寵物,徐偉傑直言,「其實大部分台灣人在養爬蟲類動物的時候,給的空間跟福利都是低於應有的水準」,因此媒體應採訪高規格的飼主,即把這類動物顧得比較好的飼主,或是動物園等專門機構,「讓這個圈子會比較去嚮往那些做得好的是什麼樣子,不要都在比爛」。
另外,徐偉傑當初開設《兩棲爬蟲萬事屋》專頁,主要是為了記錄自己看過的東西,逐漸成為今日大眾獲取兩棲、爬蟲動物相關知識的地方,但專頁介紹部分寫道:「報章媒體未經來信告知許可,一律禁止轉載。」他表示,由於有記者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直接抄貼文內容,還曲解原意,因發生不只一次,所以直接做此註記。
被問到會給想投入媒體報導蛇類或動物新聞的人哪些建議,徐偉傑強調資訊查核的重要性,即不要報導單方面的說法,因為不同領域的人對同件事的看法不同,切入角度也不同,所以要再次確認不同說法之間的差異,記者也可自行查資料,「交叉比對後呈現不同角度的意見,有時這些意見不是說對或錯,只是純粹角度不同」。他還稱,不要把報導往不好的方向帶。
王穎芝認同要多方比對資訊,並以《法新社》2024年7月報導蟒蛇肉可成為碳排量較少的環保肉為例,「整篇文章的(資訊)來源就是1篇研究和1個(蟒蛇)飼養場的老闆(說法),我自己看的時候,就發現(文章)裡面有很多問題,就是他(記者)沒有再去針對(引用資料)裡面寫的蟒蛇資訊做查證」。
針對這篇報導,王穎芝另寫文章,談論原本的研究被誤解和簡化,其中提到:「在全球媒體採用外電的傳播過程中,卻因為一層層資訊篩選和篇幅限制,以至於多數只著重前半段『蟒蛇如何適合養殖與食用』,更轉化為『蟒蛇肉上桌』的吸睛敘事,忽略了研究者所著重的風險前提,也缺乏針對蟒蛇養殖條件的查證。」此外,她向《田間》指出,《法新社》訪問的飼養場本身就是蛇皮工廠,老闆認同蟒蛇肉可作為替代肉,自然是有其他經濟利益考量。
李娉婷則建議,日常接受相關資訊,了解不同意見,社群平台上追蹤正反聲音的團體,若有講座活動也盡量參與,需要報導時就可以很快知道要找誰採訪、要問什麼問題,「無論是報導什麼議題,多聽、多看、去了解你的報導對象,都是做好報導的第一步,尤其動物議題是一個永遠需要學習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