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的話】
當現實中有原本自由的地方開始變得限制重重,愈來愈多東西成為敏感內容,在仍享有自由民主的地方的媒體和新聞工作者,更要意識到保存資料的重要性。
除了先前專訪的中國民間檔案館(China Unofficial Archives),香港與海外都有機構致力於留住過往事件的資料,不論是物品或紙本文件,為的是讓更多世代知道這些歷史。
只是做任何事,經費一向是重要因素。《美國之音》(VOA)前記者呂伊萱這次為《田間》寫了報導,談論香港海外媒體面臨的挑戰與機會。
最後,59年前,一場全國性政治運動在中國發生,這場運動帶來十年浩劫。有些人拿當前美國局勢比擬當年的中國文化大革命,曾寫書談論文革的英國《衛報》(The Guardian)主筆安玲(Tania Branigan)又是怎麼看待?敬請閱讀她的訪談內容。
非常感謝訂閱的大家,歡迎來信建議想看到的相關議題報導,並給予指教,還有把《田間》的Instagram、Threads、Matters帳號追起來。
簡恒宇
【請教一下】
對於媒體/新聞工作者保存資料檔案有何建議?
中國數字時代創辦人蕭強:實際上在網路上保存資訊,技術上本身是不困難的,但是需要眾人參與。作為新聞記者,當然他的職業就要求他對事實有更嚴格的查核。對於網路自媒體呢,我們需要更多的人,愈來愈多的普通使用者來提高他們的行為水準。換句話來說,這是一個所有網民的行動。
我覺得這個建議就是,愈多的人參與,愈多人有這些良知和意識,並且加以訓練,所謂加以訓練就是你自己不斷地實踐,你有這個良知你會知道,誰在那說謊、誰在那欺騙、誰在那說真話,說真話在壓力下是有代價的,都是能夠看得出來的。
香港行動文獻庫執行長Sam:要怎麼溝通,除了你真的已經是一個信任的關係,然後讓更多的採訪,更多的報導可以發生,我覺得這個是記者要面對的一個課題。
尤其在香港現在這個狀況,就是人與世界的信任越來越低的時候,我們要怎麼把這個信任再建立起來,我覺得這個是對記者非常重要的。
香港問責檔案庫:多數媒體機構已保存其歷史內容,雖然可能不對外公開。自由接案的新聞工作者很可能保存內容,卻也可能面臨儲存容量問題,所以隨著時間會刪除不再用的檔案。
我們當然想鼓勵持有2019年香港示威影像檔案的新聞工作者聯繫我們,討論把他們的檔案複本存在我們這的選擇,就算他們不希望(檔案)能在HKAA網站上查閱。這可當成備案,也可作為用於Data View的部分組成要素,其使用數據視覺化工具影像分類的數據資料。
【專題討論】
根據香港海外媒體《光傳媒》(Photon Media),自2019年以來,香港媒體有關「六四」天安門事件的報導持續減少,而2025年6月4日剛過不久,總共只有《明報》、《信報》、《經濟日報》3家媒體有相關報導。
《田間》先前專訪的中國民間檔案館(China Unofficial Archives)也直言:「過去幾年,關於六四的強迫失憶愈演愈烈。」
這些跡象顯示,保存資料、檔案更為重要。2025年4月成立的香港問責檔案庫(HK Archives)是紀錄2019年示威活動影像的資料庫,他們告訴《田間》,香港當前政治局勢為建立檔案庫帶來諸多挑戰,大部分與安全有關,如果保護措施未到位,蒐集、分類、建檔的程序就會花費更多時間。
同時期成立的香港行動文獻庫(HKAA)則是蒐集在各個集會活動中的物件,包括安全帽和傳單。HKAA執行長Sam表示,網路安全「超級重要」,所以最初就有編列相關預算,因為保存作業並非想像中簡單,稍有人為疏失就可能讓檔案隨時消失。
新創科技公司「主張數據」(Numbers Protocol)共同創辦人嚴世紀(Sofia Yan)直言,現在的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有人類建檔的資料可使用,但若不繼續保存檔案,未來AI就用先前AI生成的內容再生成,因此保存資料牽涉到「人類的價值」。
中國數字時代(CDT)有個「404文庫」,專門存檔在中國網路上被刪除的內容。CDT創辦人蕭強強調,保存資料是作業之一,為了讓更多人看到這些內容,也開始製作Podcast、影片。有關上述機構的成立目標,以及他們對於把檔案存到區塊鏈的看法,敬請期待即將發布的完整專題內容。
【熱門話題】
馬來西亞發布《自殺報導指南》
馬來西亞通訊部長法米(Fahmi Fadzil)6月3日推廣大馬通訊及多媒體內容論壇(CMCF)制定的《自殺報導與分享指南》(Guidelines for Reporting and Sharing of Suicide-Related Content),強調適用於傳統媒體、自媒體和社群平台。
該指南是由CMCF與通訊部、衛生部、國家心理健康卓越中心(NCEMH)、媒體從業人員、公民團體、科技平台、醫衛專家及有相關親身經歷人士協商制定。
CMCF成立於2001年2月,並依據1998年的《通訊及多媒體法》(CMA ‘98)第212條,被指定為監督和提升電子網路媒介自我規範的產業論壇。
CMCF營運長梅蒂哈(Mediha Mahmood)直言:「我們當前優先要務是吸引我們的成員,主要是廣播人員和內容創作者,但也希望向播客(podcaster)及其他新興(媒體)聲音拓展我們的工作坊。」
梅蒂哈說,會想制定該指南,是受到通訊部2011年發布的《自殺報導指南》(2011 Guidelines for Media Reporting on Suicide)啟發,但認知到媒體環境變化,必須要有更新版的架構。
「我們制定的新指南不單適用於媒體報導,還適用於所有形式的分享內容」,梅蒂哈強調,「不論是內容創作者、網紅、影片製作人或受訪者,這些指南提供有用方向」。
《南洋商報》(Nanyang Siang Pau)的報導提及部分指南建議,包括避免詳述自殺方法、現場情形和有關所服用的藥物、數量及取得方式等資訊;相關報導應尊重親屬傷痛;不應把死者描繪成英雄、美化自殺行為;避免孩童接觸到令人痛苦的內容。
《南洋商報》指出,根據CMCF於2022年發布的《內容準則》(Content Code),CMCF設立的申訴局(Complaints Bureau)會處理申訴案,若裁決有違反準則,可採取書面訓斥、罰款不超過50000令吉(約新台幣35萬圓)、要求刪除內容等懲罰。但若裁決後有新證據,可要求申訴局重新檢討先前裁決,並支付相關費用,且是最終裁決。
對於馬來西亞推出《自殺報導與分享指南》,除了馬來西亞的中文媒體,未被華語圈其他媒體廣泛報導,但台灣社群平台「批踢踢」(PTT)的政黑板(Hate Politics)6月3日有篇相關貼文,認為此指南和台灣的衛生福利部(衛福部)提過的「八不六要」類似,可是指南本身尚無明確罰則,與台灣的《自殺防治法》「還差得遠」。

台灣2019年制定《自殺防治法》,對媒體報導自殺事件有明文規定,且適用於在網路平台貼文的個人,違者可處新台幣10萬至100萬圓罰鍰,並限期移除內容、下架或其他必要處置。
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自殺預防:對媒體從業人員的指引》(Preventing Suicide: A Resource for Media Professional),可總結為「六要六不」原則;2023年發布的更新版則改為「八不六要」原則。
而在WHO發布指引前,台灣自殺防治學會(TSOS)2018年發布提供媒體從業人員的《自殺防治手冊》,分別給記者和編輯「三不三要」、「二不二要」建議。
台灣福利部(衛福部)與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之後都提醒媒體遵循WHO的指引。2024年,衛福部成立「網路媒體不當自殺內容申訴平台」,該平台2025年3月納入NCC的「落實網路防護機制申訴系統服務平台」。
香港離散媒體的挑戰與機遇
香港海外傳媒協會(Hong Kong Media Overseas)6月6日在英國倫敦舉行「香港離散媒體挑戰與機遇」研討會,邀集《綠豆》(Green Bean Media)代表Gloria Chan、《堅離地球》(Glocal World)主持人馮智政、《如水》(Flow HK)編輯委員鄺頌晴和《光傳媒》(Photon Media)總編輯梁嘉麗等人,探討離散媒體的經營經驗、機會與挑戰。會議全程以粵語進行討論。
香港離散媒體在海外面臨政治壓力、經濟困難、資訊封鎖、經營定位等現實問題。成立於2021年的實體雜誌《如水》,是第一個在香港境內被封鎖的媒體機構網站,已宣布於7月出版最後一期後正式休刊。
鄺頌晴說,《如水》的初衷是創建一個能討論「香港無法深入討論之議題」的平台。儘管面對政治壓力,鄺頌晴直言,《如水》結束的最大原因是缺乏「可持續的營運模式」。她坦言:「我們面臨資金困難,所以暫時休息,看看之後會不會有辦法用其他方式繼續生存。」
「為資訊付費」的多重挑戰包括觀眾支付意願、安全性及收款方式等問題。Gloria Chan分享,《綠豆》目前採取「免費資訊 + 捐款支持」的混合模式,未來不排除在平台開設訂閱功能或進一步內容分級。如此一來,有能力支付的觀眾可以選擇付費支持,而無意願支付的觀眾,也不會因此而失去獲取資訊的權利。《綠豆》在YouTube擁有30萬訂閱戶。
Gloria依然強調「新聞有價」,新聞製作涉及記者、攝影及編輯等多個崗位,是團隊努力的成果。但考量到觀眾付款門檻高、線上交易安全問題以及用戶接受程度等因素,現階段全面推行付費模式仍有難度。
除了公眾捐助與支持,Gloria補充,對海外離散媒體來說,人更為重要,有時即使有資金,也不一定能找到適合的人才。《綠豆》希望發掘更多年輕人參與,因此啟動「Bean青」計劃。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人、是願意投入的人才。我們亦有責任培養下一代,承接我們的工作並繼續前行。」
在YouTube擁有38.7萬訂閱戶的《堅離地球》頻道,也在會員訂閱制平台Patreon上經營內容。頻道主持人之一馮智政還談及了以香港為核心目標觀眾發展的離散媒體,未來可能面臨的進一步風險,例如YouTube若在香港遭封鎖,當失去了香港的觀眾,平台營運將變得更加困難。
此外,作為在海外運作的媒體,能否進一步與本地體系接軌合作,也是會議討論焦點之一。「我們不只是新移民媒體,更該是個有影響力的媒體,」Gloria表示。她舉例,《綠豆》開設英文節目,嘗試將香港或中國的議題帶入英國社會,這是建立媒體品牌形象的一步,也是提升資訊共享與跨地域討論的努力。
在政治封鎖及內容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香港離散媒體必須尋求創新的經營模式及多元化的收入來源,同時亦需審慎處理敏感議題,以保障記者及編輯的安全。與會者強調,持續支持新聞從業人員、維持新聞品質,在當前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跨地域的合作與國際連結被視為媒體未來發展的關鍵,同時也期望透過專業與在地社群互動,維護香港的文化身份,持續傳播價值資訊。
【一種注目】
#YouTube 綠豆:回憶中的維園,今日變成甚麼模樣?
維園,是香港長年舉辦六四紀念晚會的地方,從1990年開始,由香港支聯會主辦。然而,隨著《港區國安法》於2020年上路,維園已連續6年未舉辦任何紀念活動,每逢6月4日,警方加強部署,盤查、逮捕來到維園的民眾。全港陷入沈默,不代表港人停止紀念。香港離散媒體《綠豆》紀錄六四運動36週年,離散港人在全球各地繼續參與紀念活動,同時回憶當年在維園參與晚會的時刻。片中,許多人提到,最難忘的是2019年,即最後一年的維園晚會,當晚有18萬港人聚集,一人一燭光,照亮維園。
#Newsletter 新聞實驗室:哈佛蔣雨融畢業演講
第一位登上哈佛畢業致詞的中國女孩蔣雨融,在網路上引起熱議,主要原因是她的優勢背景讓許多人對這場澎湃肺腑的演講,感到不適。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方可成創辦的新聞實驗室有篇付費內容(歡迎大家訂閱)談論此事件,內容提到,她未必出身權貴,卻沒有讀懂輿論背後的情緒,「並未就自己的privilege(特權)以謙卑的態度予以承認,並放低姿態。」
方可成並不否定演講內容的精神,「我認為我們不能放棄理想主義的追求,我們依然應該相信魯迅所說的,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
方可成說,理想,是人走出來的,但不會在光鮮亮麗的人和大學裡發生,文中引用公眾號《你不該沈默》的一段話:「理想主義的行動必須是一種長時間的、緩慢的、不炫目的實踐。不是造勢,而是布線。不是一次演講,而是一百次對話…… 在這個時代,說理想,不如做好一件具體的事情。」《田間》與大家共勉之。
【業界動態】
《人民日報》領導介紹少2人
香港《星島日報》(Sing Tao Daily)6月9日指出,《人民日報》的領導介紹頁面少了2人,分別是副社長胡果及秘書長余繼軍,尚不清楚他們的動向。
胡果2023年才升任人民日報社副社長,且是「任仲平」寫作小組成員。任仲平是「人民日報重要評論」的縮寫,這類名稱是特定政府部門或中共機構的特製筆名,或是保留給官媒代表官員談論特定議題時使用。
《北京日報》設立的社群帳號「長安街知事」曾稱,胡果2003年參與撰寫對抗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的評論文章。2008年,她參與起草《凝聚起民族復興的力量》,其刊在《人民日報》頭版,當時被譽為「中國主流媒體輿論創新典範」。
胡果2005年起擔任《人民日報》政治新聞版主編;2010年出任總編室副主任。
公視《尖峰對話》接棒《有話好說》
台灣公共電視台(公視)的談話性節目《有話好說》(PTS Talk)5月29日畫下句點,同性質新節目《尖峰對話》接手空檔時段,將自6月30日起,每週一至五晚上8時30分至9時播出。
《有話好說》於2008年3月3日開播。2012年5月,該節目現場連線訪問中國維權人士陳光誠,當集來賓有時任香港《陽光時務週刊》副主編的賈葭。
陳光誠2013年6月訪問台灣期間,接受《有話好說》專訪,該集節目現場連線另名中國維權人士胡佳,讓兩人進行對談。
《有話好說》原有社群帳號都已由《尖峰對話》接手,但所有《有話好說》完整節目仍持續開放回看、回聽。
華視新網路節目《我想問的是......》
《有話好說》前製作人兼主持人陳信聰2022年10月卸下該節目相關職務後,在2025年5月重出江湖,主持中華電視公司(華視,CTS)新的網路節目《我想問的是......》(I Wanna Ask……)。
《我想問的是......》由華視新媒體部製作,帶大眾看懂重大社會事件的背後脈絡。5月13日播出的首集內容討論社會關注的台北保母虐童致死案(剴剴案)。
華視和公視都屬於台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公廣集團,TBS)。陳信聰是公視記者出身,現任華視新媒體部經理。
河南《頂端新聞》轉型要記者當MCN
《媒苑》5月26日引述消息指出,河南《頂端新聞》要推動重大轉型,從媒體徹底變成內容平台,記者、編輯也要轉為創作者的MCN。MCN是多頻道聯播網(Multi-channel network),等於是網紅、自媒體的網路經紀公司,為他們提供內容策劃、行銷宣傳、粉絲經營等服務。
《媒苑》在搜狐刊出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經理、《頂端新聞》董事長關國鋒先前向中階主管發表的演說內容,《頂端新聞》最初目標就是要做內容平台,而媒體屬性讓《頂端新聞》有了影響力,卻與集團其他媒體形成同質化競爭,難以實現互補。
關國鋒表示,記者不應再寫瑣碎事情、複製活動主辦單位的新聞稿,而要去與大咖對話或組織大咖對話,並以美食線記者為例,應轉為組織美食圈大咖寫稿、帶這些大咖去跟知名餐廳談合作,當好創作者MCN營運者。
不過《頂端新聞》仍鼓勵記者寫深度報導,且會提供額外「令人心動的」稿費。《媒苑》認為,若轉型成功,《頂端新聞》將成為官辦「超級MCN」。《頂端新聞》成立於2021年,屬於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其為中國共產黨河南省委員會主辦。